侍郎一般都是正三品。
侍郎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古代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例如:兵部侍郎,约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次长),始置于隋大业三年。
侍郎官职起源:
郎官历史非常久远,是随从侍奉君王的官职,是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的总称。到了东汉,侍郎成为了尚书的下属官职。当时东汉皇帝有个秘书机关叫尚书台,尚书台呢又分为六个部门,当时叫六曹。六曹分别设置尚书一名为最高长官,下设侍郎,每曹六名,共计三十六人。并且刚入选的时候不叫侍郎,叫守尚书郎,等到了一年就叫尚书郎,三年后才叫侍郎。
侍郎是正三品。
侍郎是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
“侍郎”官职历史:
侍郎在汉代是郎官的一种,郎官历史非常久远,是随从侍奉君王的官职,是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的总称。到了东汉,侍郎成为了尚书的下属官职。
当时东汉皇帝有个秘书机关叫尚书台,尚书台呢又分为六个部门,当时叫六曹。六曹分别设置尚书一名为最高长官,下设侍郎,每曹六名,共计三十六人。并且刚入选的时候不叫侍郎,叫守尚书郎,等到了一年就叫尚书郎,三年后才叫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