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码是中国标准书号的结构,由一个国际标准书号(ISBN)和一个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
中国标准书号的第一部分国际标准书号(ISBN)是这个编号系统的主体,可以单独使用。它由13位数组成,这13位数字之间用连字符号“-”隔开,分成四个部分,分别表示组号、出版者号、书序号和校验位。
除校验位固定为一位数字外,其余三段的长度可变,但这三段长度的位数之和必须是9位数,再加一个校验位,使1SBN编号长度的位数恒等于10。当校验位为10时,用大写字母“X’表示,当校验位为11时用“O”表示。
扩展资料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常见的图书编码大类具体如下: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药、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书编码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现为第五版。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
具体如下: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编制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图书馆和情报界又编制了几十部文献分类法,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东北图书馆编的《图书分类法》(1949);山东图书馆编的《图书分类新法》(1951);《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53)《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1957);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58);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的《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1959);《大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1960年出版,1963年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草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75)等。
文献整理:
文献整理包括文献的分类、主题标引等内容。文献分类不仅为编制分类目录和文献排架提供依据,也便于图书馆统计、新书宣传、参考咨询等。文献主题标引是根据文献内容所讨论的主题范围,以主题词来揭示和组织文献的。
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是揭示文献内容的重要手段,文献著录则是全面地、详尽地揭示文献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的主要手段,它便于读者依据该文献的各种特征确认某种文献,获得所需文献的线索。
图书馆员把各种款目有序地组织成图书馆目录(见目录组织法)以揭示图书馆馆藏。图书馆目录是检索文献的工具,也是打开图书馆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
图书馆基本秩序:
严禁在图书馆内吸烟。
保持室内整洁,禁止将食物及饮料带入馆内;请勿随意搬拽阅览桌椅。
保持室内安静:入馆请将呼机和手机关机或调为静音状态;在馆内请轻声交谈,以免影响他人阅读。
尊重管理人员,做个文明读者。
爱护书刊资料及一切公共财物,请勿涂抹、撕毁、私藏书刊。
开发信息资源:
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积极地开发,广泛地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它也是图书馆承担各种职能的基础。由于当今社会文献的生产数量大、增长快;社会文献的类型复杂、形式多样文献的时效性强;
文献的传播速度加快文献的内容交叉重复;文献所用语种在扩大,质量下降等特点,使人们普遍感到利用起来十分不容易。图书馆通过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科学分析综合指引,形成有秩序、有规律、源源不断的信息流,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传递,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它们。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开发包括下面几项内容:
第一,对到馆的文献进行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加工,最后调配到各借阅室,以便科学排架,合理的流通;
第二,对馆外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搜索、过滤,成为虚拟馆藏,形成更加宽广、快捷的信息通道;
第三,通过最现代化的手段——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使馆藏文献走向数字化。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