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到十二月的古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腊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1-12月英文
1月:January(英文缩写是Jan)
2月:February(英文缩写是Feb)
3月:March(英文缩写是Mar)
4月:April(英文缩写是Apr)
5月:May(英文缩写是May)
6月:June(英文缩写是Jun)
7月:July(英文缩写是Jul)
8月:August(英文缩写是Aug)
9月:September(英文缩写是Sep)
10月:October(英文缩写是Oct)
11月:November(英文缩写是Nov)
12月:December(英文缩写是Dec)
我国对农历月份除了数字顺序的正常称呼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别称。
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有三个月,这三个月按照次序排列,按照古代排行的称呼孟、仲、季来命名这三个月,比如春天的三个月也就是正、二、三月又称为孟春、仲春、季春;其他夏秋冬的月份也按照孟、仲、季的别称。
还有以各个季节植物特征、农事、民俗活动来命名月份的别称,如一月柳树抽芽,由此将一月称为柳月;二月杏花开放,自然界不少花争相斗艳,由此将二月称为杏月、花月;三月桃树和梧桐树开花,桑蚕养殖季节也是在这个时候,由此将三月称为桃月、桐月、蚕月;四月槐树枝叶茂盛,开放着白色的花,由此将四月称为槐月;五月石榴花盛开,民间有在门窗上挂菖蒲的风俗习惯,由此将五月称为榴月、蒲月;六月天气炎热,池塘荷叶繁茂,荷花满池,由此将六月称为伏月、荷月;七月兰花清香四溢,由此将七月称为兰月;八月桂花香四溢,由此将八月称为桂月;九月菊花开放,由此将月称为菊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葭草吐绿头,故称葭月;十二月梅花幽香,称为梅月。
《尔雅·释天》又记载了按照日月交替、阴阳变化的月份别称,清代的经学家郝懿行还为此专门作了义疏。
一月别称陬月,“陬”即“陬訾”,是天上的两个星座,是二十八宿之二的营宿、壁宿,郝懿行义疏:“陬者,虞喜以为陬訾是也。按陬訾,星名,即营室东壁,正月日在营室,日月会於陬訾,故以孟陬为名。”
二月别称如月,“如”即“随从”之意,万物相随而生,如如然也,所以称为如月。
三月别称寎月,“寎”就是“光明、显著”之意,三月阳气盛,万物炳然。
四月别称余月,“余”是“舒展”之意,郝懿行义疏称:“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五月别称皋月,“皋”是“高低”的“高”、“向上”的意思,五月阴气生,自下而上,而且此时稻穗生长结实开始垂于顶上,所以称为“高”月。
六月别称且月,“且”即“次且,行不前进也”,犹豫不前,六月阴气渐起尚未强盛,阴气畏阳,暂时犹豫次且不敢前进。
七月别称相月,“相”是“引导、向导”之意,此时阴气渐渐强盛,遂导引而升。
八月别称壮月,“壮”即“强壮、强大”,此时阴气大盛,因此而称之为壮月。
九月别称玄月,“玄”就是黑色,九月阴气物毕尽,阴气侵寒,其色皆黑,故称之为“玄月”。
十月别称阳月,此月纯是阴气用事,于是嫌其无阳,故以“阳”名之,加以匡正,又叫“小阳春”。
十一月别称辜月,“辜”与“故旧”之“故”同义,十一月阳气复生,正欲革除故旧以更新。
十二月别称涂月,“涂”同“除”,即“去”也,意思是一年将要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