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理论 2022-04-21

电脑锁定2023-01-29  25

PAC理论,又称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理论。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成长和改变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即"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分。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PAC分析。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做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儿童”状态像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会无限制地继续下去。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出现父母--成人,父母--儿童,成人--儿童状态,人际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信息沟通就会出现中断。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成人反应。

PAC分析理论的基本十种类型

根据PAC分析理论,以下十种类型人际交往比较常见:

(一)PP对PP型

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表现出一种颐指气使的武断,如甲方说:“你把这任务完成一下。”乙方却说:“你不见我正忙着吗?找别人干去吧!”

(二)AA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如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的。

(三)CC对CC型

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易诉之于感情。比如甲说:“过不到一起干脆离婚。”乙答:“离就离,谁离不开谁呢!”

(四)PC对C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甲方以长者自居对待乙方,乙方亦能服服贴贴不以为然。如甲作为上级对乙说:“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评。”乙作为下级回答:“真完不成,我甘愿接受批评。”

(五)CA对AC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而另一方则表现为有理智的行为,这在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

(六)PA对AP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表现为有理智,但又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为此,甲方经常要求乙方担作P的角色,起到对甲方的监督和防范作用。这在上下级、同事、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和利用这种类型的相互作用。

(七)PC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对待他,但乙方则以高压方式对待甲方,这在上下级、同事之间经常发生。

(八)CP对AA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讲理智,而乙方却易感情用事,这种现象也经常发生在不同人之间的交流中。

(九)PC对PC型

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采取命令式而另一方不服,也采取同样方式回敬。这种交流方式必然会引起矛盾冲突。这经常表现在上下级、家长和子女之间。

(十)CP对CP型

在这种交流型中,甲乙双方都把对方作为权威看待而表现出一种服从的意向,这在同事和朋友之间经常发生。

父母(P)和儿童(C)又根据不同的特点做个了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区分——将“父母自我状态”区分为“控制型父母”和“照顾型父母”,将“儿童自我状态”区分为“适应型儿童”和“自由型儿童”。“控制型父母”(CP):是一种以控制、批评为倾向的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部分。常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是什么,用自己的思考去对待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但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照顾型父母”(NP):是一种以保护、呵护或指导为倾向的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部分。常以唠唠叨叨的、食古不化、“多吃一点”、“不可以”、“累了吧”、“休息一下”等言行出现,这些言行中具有善解人意、体贴关怀、原谅包容、赏识别人的优点、溺爱等性质。“适应型儿童”(AC):是一种以某种方式适应外界权威以达到存活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焦虑感的表现倾向的儿童自我状态,如老老实实地听老师上课的情形等,表现特征是合作、顺从、妥协、有团队精神、压抑、无奈、不满现实、拖延等。“自由型儿童”(FC) :是以年轻、冲动、天真、富于表情等为表现倾向的儿童自我状态。如当需求满足时,表现欢乐的情绪;当需求未能满足时,表现愤怒的情绪。又如:饿了就吃、累了就睡……等,能哭能笑,充分表达自我感情。 

父母心态:权威主观、关心爱护

成人心态:客观理智、刻板冷漠

儿童心态:幼稚冲动、活泼可爱

这三种状态都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状态。比如在安慰他人的时候,个体可以切换"父母心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那么他人对你的印象就更加好;需要审视事件和分析逻辑的时候,成人心态就能发挥很好的价值,客观理智能够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儿童心态常常出现,每个人都有活泼可爱的一面,同时幼稚和冲动的行为也常常发生。

在家庭教育中,PAC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而且如果家长能够学习PAC理论,那么亲子沟通也会变得更加顺畅。

首先,家长应该根据教育背景和场合的需要,及时进行心态转换,不要死磕在"父母心态"中。比如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用"成人心态"改变自己的角色,用成年人理智的想法引导孩子学习;在生活过程中,"父母心态"经常处于支配性地位,关心孩子的起居、爱护孩子,给孩子最充足的陪伴;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家长则应该切换"儿童心态",用童真童趣的一面融入孩子当中,把自己当作孩子的玩伴。

适时地运用PAC理论中的三种角色,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能适应孩子的心态和需求,如此才能有效与孩子进行沟通。

一、弱化自己的能量和姿态,积极地寻求帮助,让对方感觉被需要。

二、用孩童的角色邀请对方成为父母的角色,产生对你照顾教导的责任感。

三、扩大自己的透明区域,邀请对方进入到你的世界开始情感投资。

四、制造情绪的起伏,让对方对你进行情绪投资,进一步的引导关注。

PAC人格结构理论/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PAC)

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

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

Eric

Berne

于19世纪50年代在

《人们玩的游戏》

(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麻烦采纳,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212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