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庄子起,将美划分为两个层次,人们普遍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称为小美,即俗美。俗美,小道也。将存于天地之间、无需语言描述的性灵之美称为大美,故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论。此乃大道也。
《红楼梦》第一大贡献是文化的传承与集大成;《红楼梦》第二大贡献便是将东方美学的核心思想和内涵渲染到极致。然而让我哀叹惋惜的,当今“红学”恰恰忽略这两大贡献,从早到晚就纠缠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争论中,且争的焦点也相当的无聊和幼稚。
只有天地大美才能够进行抽象化、诗意化的渲染,曹雪芹做到了将人之美与自然之美化而为一。
人人都能懂的美是平庸的美;让你一下子就能看透的美是俗气的美。大美需要的是一个生命体验过程,有品位的提升,有文化的积淀,方能识得大美精要。
从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到庄子的“天地大美”,再到后来佛学的大量传入,又融入了“不二法门”的思想,禅学也并入美学领域,无言传授,心领神会。魏晋时期正是中国美学大规模扩展并定型的阶段,所以后世都向往和称颂魏晋之风。想一想,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也是在这种大氛围中成长的,当然,王羲之书风不是他一人创造的,而是一个时代的所有人的智慧结晶,你看看张芝、钟繇、王珣等的书风都跟王羲之很像。但是,在整个时代中,以王羲之写得最妙,最得法,所以以他为最,“书圣”的出现也不是偶然。初唐时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几位的书风也很接近,这也表明是那个时代的共同特征;再后来,你会看到,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风也很相像,都是半藏锋起笔,笔画粗重有力,标志着唐楷的成熟。再到后来,人心思归,从赵子昂开始又掀起了一另一座高峰。
可见,当美学与文化碰撞,并且完美融合之后,美业已成为一个文明符号,代代传承。
东方美学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天然通用。无论是建筑、书画、雕刻、丝绸、音乐等方面,或是在美女的审美上,都是一致的。这样才叫真正的“不二法门”,如果不同的审美上存在差异,就不称其为“不二”了。
先说“姣花照水”,有的通行本上用的是“娇花照水”,但我更倾向早期抄本中的“姣花照水”,因为“姣”比“娇”更美。“闲静时如姣花照水”,你想象一下,一朵美丽的莲花在水面之上,无风,水面 上很安静,像一面镜子一样。花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那样的通透、洁净。
X姣花照水
没有错“娇花照水”出自红楼梦第三回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是描写林黛玉的,意思是她安静的时候就像娇嫩的花映照在水中般迷人,行动时像弱柳随风摇曳,婀娜多姿。
出自《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初见黛玉之时对她的印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柳扶风”与“娇花照水”相对应,形容林MM行动之时腰肢款摆、风姿绰约的体态,“弱”字突出了她的病态美,正如纤细柔弱的杨柳在风中摇曳一般楚楚动人,令人心生怜惜。
大致意思是:安静的时候,就像一株娇艳欲滴的花朵倒映在清水中娴静雅致。走动的时候,就像一棵柔枝嫩叶的柳树随风飘舞,楚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