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现象(在海洋中称为“赤潮”)指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
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水华现象,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水华现象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在海洋中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在淡水中蓝藻占优势。
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现象频繁发生。淡水中的水华现象以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最为著名。
现状水华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区水华现象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水华现象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水华现象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水华现象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水华现象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水华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 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水华现象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水华现象方面的记载。16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Marc Lescarbot记载了北美洲罗亚尔湾地区Port Royal和Nova Scotia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发现夜晚发光的海域的贝类禁食。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水华现象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水华现象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水华现象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水华现象有关的发光现象。水华现象起因:
水华现象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水华现象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水华现象的统称。
水华现象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水华现象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水华现象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水华相关现状:
水华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等地区水华现象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水华现象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水华现象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水华现象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水华现象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