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原因是什么?

罪恶迷途2023-01-29  32

前期的时候鳌拜是忠臣,同时也是功臣,后期他不算是奸臣,只能说他是一个权臣。相信大家受到影视剧的影响,所以觉得鳌拜是一个和皇帝作对的奸臣,甚至还有人觉得鳌拜谋权篡位。但是电视剧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改编,在撰写的过程中对历史并不了解,所以大家才会对鳌拜有一个奸臣的印象。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背叛国家,同时他也没有做谋权篡位的事情,只是在政治上面和皇帝出现了相悖的意见。他是满族瓜尔佳氏人,而且还是镶黄旗,所以他的家族也是功勋家族。

功勋世家

他的家族对爱新觉罗家族忠心耿耿,为了开创大清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的伯父跟随努尔哈赤起兵,而且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二哥也是清朝初期的战将,而他很早就开始为努尔哈赤而效力。虽然声名不显,但是他的威名也慢慢的打了出来。在皇太极的时候他走到观众的视线中,那个时候他才开始崭露头角。

巴图鲁

皇太极征服朝鲜的时候,他勇猛无敌,然后有了满族第一勇士这样的称号。后来皇太极想要夺得皮岛这个岛屿,所以就派人去攻打。而鳌拜也知道皇太极想要拿到这个岛屿的决心,因此就说如果得不到岛屿就不愿意见君王。后来他举火为号,然后引来了后续部队,最后攻下了皮岛。皇太极也非常高兴,赐他巴图鲁的封号。

迷失自己

从那个时候看鳌拜是一个忠臣而且还有功,但是后来会被人理解成为奸臣,是因为权力。男人无法抵挡权力的诱惑,而且那种大权在握的感觉特别的美好。鳌拜是一个勇士,所以当他看到了权力之后,就开始迷失自己。他变得飞扬跋扈,而且有时候做事情一意孤行,就连皇帝的职业他都不遵循。那个时候,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和统治者为敌,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而这也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康熙皇帝就开始设计抓捕鳌拜,并且还给鳌拜立了30个罪状。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是清朝一大忠臣,但晚年专权,威胁皇权。

余沐《正说清朝十二臣》:“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但晚年专权,威胁皇权。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却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鳌拜归根结底是个奸臣,前半辈子的功臣抵不过后半辈子的奸臣。鳌拜前半辈子对大清帝国是十分忠实的,乃至没有一点儿不臣之心。鳌拜一直认为自己忠心耿耿,觉得自己的政策是为了大清江山着想,所以他觉得自己是个忠臣。但是,看在康熙的眼里,鳌拜不但桀骜不驯,而且还对自己十分得无礼。有挟天子以令群臣之势,国策又错的离谱。康熙自然怼他除之而后快,鳌拜自然就没有活路。

那时候索尼早已年纪大了,遏必隆没什么大的理想,在鳌拜清除了苏克萨哈以后,可以说权利做到了巅峰,那时候他早已十分膨胀了,应对一个十几岁的小孩皇上根本不是当回事。最终康熙皇上是忍不能忍,出乎意料的将他给捉住了,念其为大清国立过的贡献也是没有杀他,反而是把鳌拜终生囚禁。可以说鳌拜从贤臣到佞臣仅仅由于没有抵御住权利的引诱,一念之差,落个个终身监禁的结果,也是唏嘘不已。

男人往往对权利毫无抵抗力,那种大权在握的感觉,实在太过美妙。鳌拜是个铁血的勇士,在他逐渐走上权利的高层时,就迷失了自己。他变得越来越骄横,飞扬跋扈,甚至有些时候一意孤行,连皇帝的旨意都不顾。这就相当于和当朝统治者为敌,这种不将皇帝放在眼里的做法,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设计擒获鳌拜,并列了三十大罪,将鳌拜囚禁。

前期他是忠臣也是功臣,后期也并不能说他是奸臣,而只能说他是权臣。毕竟他并没有背叛国家,也没有谋朝篡位,而只是在政治上与皇帝出现了背离之处。斩掉敌首,让鳌拜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在,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习武进士。从这个时候看,鳌拜是个忠臣,还是个有大功的忠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1868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