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导了工人下岗

聚客2022-06-05  24

工人下岗是谁造成的(什么原因导致的)

现在的时代复杂多变,我们身处其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和职业。近年来,中年职业生存危机、大学生冒险岛等现象在我们身边此起彼伏。不管你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员工,你有没有在某个时候觉得我的工作可以持续很久?未来会怎样?我会被淘汰吗?每月的开销不能减少。一旦失业了,赚不到钱了,怎么办?各种不确定性让我们不得不为未来担忧和担心,现在的人真的负担和压力很大。

那你怎么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把握事业的主动权呢?其实,历史是最好的镜子,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经验。接下来,我们从90年代末的千万下岗潮说起。“下岗”这个词的流行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通过回顾和分析那段难忘的历史,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很多朋友还记得,在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几乎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全部。企业生产和供应什么、多少、多少原料,完全是按照国家计划。企业没有自主权,也不对销售和市场负责。员工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福利都由国家负担,但个人相应的工资却很低。虽然他们当时并不富裕,各种福利水平也不高,但两者差别不大,意味着他们拿的是铁饭碗,什么都不用操心。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该机制的弊端日益突出。劳动生产率低,大锅饭铁饭碗,多劳少得,严重制约了个人和企业的活力和进取精神。这不仅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为乌有,也未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财富积累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没有实力,怎么会有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甚至不会有你生存空的余地。

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978年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外资逐步引入,农村分散化,外资企业、乡镇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逐步建立;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的主线是逐步增加企业的自主权,以增强企业的活力、创造力和盈利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我们进行了各种改革措施,包括实行企业利润留成,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落实经济责任制,奖勤罚懒;实行上缴利润上缴税金,无偿调拨企业资金到银行有偿贷款,引导企业自主经营;之后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合同制,调动企业领导的积极性等等。

经过一系列国企改革,我们确实看到了成效。国有企业生产率逐步提高,经营状况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吃穿用都比以前多了很多。但这期间计划经济体制还是一顶大帽子,国企的经营者不必真正负责最后的经营。这个缺点仍然存在。如果他们管理得好,他们可以分一杯羹,他们会赔钱。此外,国有企业很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导致许多企业盲目投资,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银行积累了大量坏账。然后在90年代初价格普遍上涨和通货膨胀。

与此同时,外资企业和民营经济日益显示出生机和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而这也在无形中带动了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现在是一个必要的选项。加入世贸组织也迫切需要我们的经济体制和企业机制与国际接轨。各种内外矛盾、机遇和挑战的积累和集中,预示着一场大变革即将到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决定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出现了真正的竞争。在竞争中,许多已经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相继落败,大量国有企业自然倒闭、重组、兼并。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大量国企员工不可避免地下岗。1996年和1997年,国有和集体所有制职工总数约为1.4亿人,之后开始逐年减少,2002年达到8000万人。五六年的时间,大概有6000万员工离开了原来的国企,大部分都下岗了。

巨变总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当然也会让一部分人受益。但是,90年代的裁员潮,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很特别。一是过去国家保障福利和低工资使得很多家庭普遍储蓄很少;第二,大家都习惯了国企的铁饭碗,对下岗失业没什么概念。所以从物质到思想方面,普遍应对和准备不足,带来很多问题。

有个朋友以前是一家大型国企的厂办主任。虽然这个职位不是核心管理层,但他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他很清楚工厂在一步一步地恶化。期间也有南方乡镇企业老板找过他,让他叫一些技术人员加盟,但他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后来工厂很快倒闭,他和同厂的妻子同时下岗。作为一个40岁的人,家里突然失去了生计。但是,上有老人,下有年轻人,很快吃饭就成问题了。曾经,国企中层干部为了生活,不得不和夫妻一起摆地摊,帮别人搬家,收废品等等。生活的压力和被抛弃的失落感让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悲凉。

面对这波裁员潮,很多人被裁,但也有人平稳过渡,甚至有少数人从中受益。当东北某国企的一位资深焊工看到工厂一天不如一天,开始下定决心另谋出路。他主动给广东的私企写信,并附上了工作照片。很快,他得到了几家公司的积极响应。最后他选的那个被付了几千块。凭着自己的技术和责任心,他很快在广东站稳了脚跟,公司也因为他的技术贡献在产品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后来他带着家人去了广东,又带着他的两个徒弟和他们的家人去了广东。从此,他凭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广东开始了新的生活。

作为个人,社会变化的趋势不会随着我们个人的意愿而改变。潮流来了再谈公平不公平,意义不大,但上面两个例子告诉我们,面对社会变革,不同的准备和做法,会导致事后完全不同的命运。往往在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之前,会有持续很长时间的小的、局部的变化作为积累。关注和重视这些微小的变化,往往是我们看清未来的基础。当然,有这个基础是前提,但要适应未来的变化,就得有“资本和能力”。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妨总结一下个人的几个“资本和能力”:

手里有资源的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有财力,有人力,有驾驭资源的能力,就是家里有饭吃,心里不慌。

信息来源较多的人:善于学习、分析和判断,能比别人早一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拥有社会永远需要的技能的人:比如厨师、理发师、建筑师等。

掌握社会发展和变化所需的新技术和技能的人

有人敢于冒险,勇于改变

拥有以上大部分要点的人很可能能够从社会变革中受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可以顺利过渡,但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往往落得很惨。总结完“资本和能力”之后,我们可以再引申一下,谈谈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现在和未来,如何从大方向把握自己的投资、创业和就业。我个人的意见有两个方面:

首先,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在变化中找到不可改变的东西,并抓住它们,比如:

人总是需要衣食住行的。

人们总是希望有更好的生活,能够不断满足人们更好的享受、节省时间、降低成本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总是活的。

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未来几十年老年人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经济发展总是有周期性的,并不总是好与坏,各种经济要素的供求会随着周期性的变化而发生波动。

二是基于第一点的创新。新技术无疑是创新手段之一,但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领域。创新就是创造和创新,两个概念并存。前者是创造新事物,后者是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即使是很小的改变,也能解决现有的问题,让体验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上面我们先讨论了发生在1990年的下岗潮的全过程,并由此衍生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社会的变革,如何在变革的浪潮中把握方向,做好准备,这样即使我们不能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至少我们不会被时代抛弃。

对于这个话题,我也非常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欢迎关注我,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16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