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的第一要务。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继续追求其他的东西,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水浒里,梁山好汉活在水浒里,看似逍遥自在。人们想象着,他们可能每天都从一个大碗里喝水,吃大块的肉,但是不管吃什么都要要钱。他们的钱从哪里来?他们怎么养活这么多人?
吃饭是每个政权和次政权的头等大事。水浒中有英雄聚集,仁义中有英雄聚集,武装割据已初具规模,所以钱粮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族长。在宋朝,食物并不丰富,“郡县的土地并不比以前更广阔...官大五倍”,导致全社会缺粮。宋代张勇《怜农》诗写道:“春秋百倍,天下三分之二穷。”正因如此,流民众多,如虫蚁,山寨如水浒,军队相对充足。
吃饭问题既是英雄们成为土匪的原因,也是英雄们称霸山林后面临的严峻形势。众所周知,梁山起于王伦。这个白衣秀士,因为反复检查,想进身体系统却进不去。一怒之下,他联合了武艺并不高超的杜迁和宋万两个流民,上梁山抢人家。上山前有一片浩浩荡荡的梁山泊,方圆八百多里,聚义者只有七八百人,少华山、桃花山、二龙山、青峰山在数量和实力上大致相当。梁山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都比山寨好很多。底子好但不大,说明王伦毕竟是个读书人,心思格局不大。他只想着小打小闹,不打算加强实力(可能是担心实力会引起政府的注意)。
然而此时的梁山规模虽小,但毕竟不是产业,没有资格接受政府征税,只好靠劫掠为生。凡是不关心实业的,都会面临吃饭难的问题。一大碗酒,一大块肉,没问题。但是,“天下只有吃饭难”,“有了饭,就没有敲米桶”,水浒传也不例外。豹头林上山时,王伦说“粮荒屋荒”。这不仅仅是一个借口。再看朱贵接下来的话:“虽然山寨里的粮食不多,但可以向村子附近的镇上借。”也承认粮食短缺是不争的事实。后来古典山,王伦又一次强调“粮荒房荒,怕将来错过第一步众位,有个不好的面子”。结果林冲恼了,王伦矛盾了,晁盖做了山寨主,迎来了梁山水泊中兴的大业。
七八百人还是觉得食物匮乏。然后古典风格占主导后,部队迅速壮大,吃饭问题越来越明显。首先,黄安战败,许多士兵被俘。宋江之后,青风山三五百人,对营山二百余人。这个团队变得越来越强大。后来江州忙,白龙寺聚,黄门山三五百人在回梁山的路上被集合。眼看钱粮越来越紧,上帝很勇敢,代宗做了一次冀州之行,带了三五百人在麻川喝酒。
可见这些英雄并不懂得量入为出的道理。他们只知道人口是战斗力,却不知道人口多了,吃饭都成问题。光是骚扰村镇,或者抢劫过往商户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名声在外,商贾也不敢路过,这让梁山的处境雪上加霜。他们不得不考虑主动进攻一些大的村镇甚至州府。
这时,关索杨雄和三郎太石秀使出浑身解数,讲述了偷鸡被本家村抓住的故事。晁盖兀自傻乎乎地想大发雷霆,认为偷鸡摸狗是给梁山好汉的名声抹黑;但宋江马上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解决吃饭问题的好机会:“山寨里人多,钱少,粮少。”——这句话解释了梁山面临的严峻形势——“不是我们等着找他,而是那厮来找茬,我们就顺势搞定那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抓住时机,把战争的责任转移到对方身上——“拿下这个村子,就有三五年的粮食”——这句话是根本。为什么要打朱家庄?
因为这是离梁山泊最近的粮库。于是梁山泊第一次主动攻城拔寨(因为之前在江州闹事,白打了也只是偷袭)。三祝家庄和梁山,先出动六千人,然后吴用再带五百人,算是大军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梁山的规模:此时梁山应该有近万人,包括留下来守山寨的。这是大兵团第一次硬攻,非同小可。所以书中极力渲染,远比后来两军交锋精彩。这次胜利,“五十万担粮米,宋江大喜”。他当然喜出望外,五十万担粮食,暂时解决了几万人的吃饭问题。
这一仗也成为后来梁山好汉主动冲进国家和政府的典范。后来的高唐、化州、大明府、曾投城都是这种格局——一是对方抓了梁山的人或者扣了梁山的马,给梁山好汉一个出去的借口;打下国资后,把粮食财富装回山里,解决吃饭问题。后来,我越来越大胆。我去打东平府和东昌府的时候,也没找什么借口。我为了抢粮公然说:“如今山寨里缺钱缺粮,水山东有两个州府,却有钱有粮。”
所以为了拉拢,宋江说“自王伦开始上山,晁盖上山,到现在宋江几年了,附近居民害得很大”。这种自我批评是正当的,不是自我谦虚。后来,通过分割黄金价格购买市场,被视为对附近居民的补偿;但是,我们看到市场上有绸缎,却没有粮食。这也说明,在挽具之前,茅屋里的干草会再次耗尽;但是,现在你被拉拢了,你就成了国家职工,你就有了分享国家财政的权利。从此以后,你再也不用担心养干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