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唐代正史,即五代所撰《旧唐书》和北宋所撰《新唐书》。后者比前者略小。据《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宋仁宗读《旧唐书》后,认为其“简陋”,于是命史馆重修一部宋版《唐书》。
一开始是宋祁当主编,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写完传记。之后,欧阳修也加入了修史的行列,负责编年史。这本书完成后,被提交到法院。法院认为该书有两个编者,导致内容不一致,故判令欧阳修统一拟稿。欧阳修作为宋祁的晚辈是谦让的,所以没有改原文。校对后,他再次出示。
宋人普遍认为《新唐书》优于《旧唐书》。曾公亮说,五代人大多是“世败之人”,所以力量弱小,言辞浅薄,意思刻薄,无法承担编纂《唐书》的工作,导致了《旧唐书》的“时代失败,细节缺失,文采不清,事实零散”。
相比之下,宋祁和欧阳修都是文学大师,他们写的唐书质量显然会更高;读完《新唐书》,宋仁宗也表示满意,认为其叙事简练,文采飞扬,所以“传世”。然而,最初的旧唐书逐渐退出了图书市场,很少有人能再读一遍。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文仁全才校订并重印了宋班的《旧唐书》。
长期以来,人们把《新唐书》作为研究唐史的首选,文学爱好者也喜欢欧颂的写作风格。但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他们似乎对旧唐书更感兴趣。例如,《子同治简》中有关唐朝的部分都是根据《旧唐书》写的,而《新唐书》则什么也没有。那么旧唐书和新唐书哪个更好呢?研究唐朝的历史,应该以哪本书为主?
旧唐书的优点是史料原始
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视史学的朝代。早年编纂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五部史书。唐人还以实录的形式编撰国史,方曾监督修订《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武则天掌权后,新出版了100卷的《高宗实录》。《史通》的作者刘知几编辑了《武侯志》,贞观显贵的作者吴敬编辑了《中宗志》和《宗瑞志》。之后历代都有记载出版。
直到唐玄宗,回忆录的修改才出现了中断。但当时也有《东观回忆录》,之后就没有宗彝、傩宗、赵总的官方史料了。黄巢之乱时,大明宫遭遇火灾,使馆被烧光。只有韩愈的少校顺宗实录活了下来。在这种背景下,五代和晚唐时期才开始了修史的艰苦工作。
据史料记载,俞传美在编纂《旧唐书》时,从蜀中、川中发现了一部《九朝录》,唐代宗之前的史料至今仍可见到。所以在《旧唐书》中,从高祖本纪到代宗本纪的九篇,都是根据唐朝的国史写成的。史料很原始,从内容就能看出来。
首先,《旧唐书》避开了唐皇的禁忌。理论上,五代对唐史的修改已经属于“隔代修史”。但是,因为他们抄袭了记录,所以没有纠正记录中的禁忌。比如李渊的父亲姓李,所以唐朝的人都避用“丙”字。在原来的旧唐书中,用“丙”字代替了“京”,但《汉武帝年谱》中并没有回避“丙”字,因为它是抄自《武后录》。武则天建立了武周王朝,所以没有瞒着唐朝,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其次,《旧唐书》中有很多“晋商”二字,也说明是直接从唐朝回忆录中抄来的,并没有改成寺名。这种情况在《新唐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唐·邵列传》中有“今武教于骊山,邵修仪笔记违其旨,故斩之。”下令杀死唐绍的皇帝是唐玄宗,所以这里的“今天”指的是他,而不是五代的皇帝。唐太宗的书上说,“姚灵犀将与隋杨颖郎一起效忠本朝,并将被授予周浦刺史。”这里的“本朝”也是指唐朝,而不是《旧唐书》编辑时的后唐或后晋。
这些地方都说明了《旧唐书》具有“唐人讲唐史”的特点,读起来有一种原汁原味的感觉。但《新唐书》经过宋祁、欧阳修的重修,很多历史人物的名言都改了,有失真之感。此外,虽然《旧唐书》的编者懒惰,喜欢抄写,但也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如《李米传》中祖严俊讨伐杨迪的全文,记叙了杨迪的恶行;这场战役在《隋书·李米传》中没有记载,但在《新唐书·李米传》中被完全删除。只有在旧唐书里才能读到。这也是由于《旧唐书》史料的原始性。
新唐书的好处就是直截了当
很明显《旧唐书》史料是拼凑抄录的,因为代宗之前有九个记载的朝代,所以质量可以保证。然而,唐武宗会昌年间,唐朝的官方历史已被烧毁,这部分历史缺乏可靠的信息。所以在编《旧唐书》的时候,史馆请天下所有人搜集会昌以后的公私事迹手稿,抄了一份给史馆。这些抄来的史料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要么是奏折,要么是来自《公馆报》,甚至是一些官员的书信或日记。所以《旧唐书》对唐武宗之前的历史记载比较详细,而对唐玄宗之后的四朝历史记载比较马虎,感觉有点不完整。
宋祁和欧阳修编《新唐书》的时候,天下太平,文化发达,所以很多藏在箱底的书出版了,流行了。史家不仅可以参考《旧唐书》,还可以搜集一些当时新发现的史料,加以弥补。所以《新唐书》的传记比《旧唐书》多,编年史也写得更好。其中,《池》比旧书长几倍,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唐代经济史。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唐书》、《唐纪》、《唐春秋》等高质量的史书,为宋、欧修史提供了便利。宋欧可以比较各种史料,选出最好的,删掉一些冗长的地方。况且两人都是文学大师,叙事水平和文笔打磨能力都很高,使得《新唐书》读起来很流畅,文采十足。如果说《旧唐书》像是一本杂乱无章的历史记账本,那么《新唐书》就像是一份清晰的财务报表。
另外,《旧唐书》因为抄了一个事实性的记载,在很多地方遵循了“尊者讳之”的原则,为掌权者藏恶。《新唐书》是不同世代的历史修订,所以基本上是直书。如《旧唐书·后妃列传》记载了易安皇后郭晚年的生活,说“今玄宗承传,后子亦与前子仁礼不同。中年人崩于兴庆宫,义安太后葬于竟陵。"
人家觉得郭厚得到了好下场。但唐代人裴编著的《东观记事》中说,的母亲郑皇后原是郭侯的婢女,后得之幸,生下玄宗。玄宗继位后,由于现状,国侯很穷。对此,《旧唐书》委婉地说:“孝明皇帝之皇后郑,玄宗之母也。旧史不全,没有理由让姓出来进宫。”
先是唐宪宗被宦官杀死,郭厚的儿子唐穆宗继位。穆宗在位五年,不仅没有杀死宪宗的宦官,还杀死并惩罚了他父亲所有的亲信和爪牙。那时候,唐玄宗还年轻。此后,穆宗的三个儿子景宗、文宗、武宗相继成为皇帝。直到他们英年早逝,玄宗才以皇叔的身份登基。他即位后,把所有涉嫌谋杀宪宗的人都杀了,并怀疑郭厚和穆宗涉嫌弑君。我想把穆宗和他的三个儿子搬出祠堂。当时,郭厚虽然还活着,但已经危在旦夕。
《东观回忆录》记载,唐玄宗继位后,郑皇后突然取得了与郭皇后并驾齐驱的地位。此外,玄宗怀疑郭皇后杀了自己的父亲,于是郭皇后“又羞又怕”,过着非常压抑的生活——“有一天,她和第二个侍者上了秦征楼,根据天平看了看,就想从楼下摔下去,成了功臣。抓住不放,就是闻一闻就生气。到了晚上,王太后突然崩溃,野心高涨。”
这个记载说明,郭厚因为受到玄宗的冷遇,整天担惊受怕,想寻死,以此来告诉世人,他是被玄宗逼死的。玄宗知道后,当晚就逼郭厚“暴崩”。《旧唐书》隐瞒了这一史实,而《新唐书》则用了《东观忆书》中的说法,“皇上的割舍之礼稍薄,之后便会抑郁,带着一两个侍从登上勤政楼,自取灭亡。皇帝不喜欢。就是晚上之后突然崩溃。”
虽然写得比《东观记》隐晦,但也指出郭因为他的玄宗而没有好下场。《资同治鉴》云:“你登上王位,将受到郭皇后的一点礼遇。郭太后很不高兴。一天,她去了秦征大厦,想寻死。我一听,怒不可遏。是夕崩,外人见异思迁。”用“外人异论”代替“尚志业”,说明玄宗对郭厚的死有很大的怀疑,但又不能完全确定,这样的写法更加客观严谨。
这并不是《旧唐书》唯一忌讳的地方。你需要参考其他历史书才能看到。正是因为它采用了护法的方法,所以相比之下,能直写才是《新唐书》的优势。
《新唐书》对唐来说不是禁忌
学习唐朝历史,应该先读哪本唐朝的书?我们在讲优点的时候,已经讲过缺点了,因为新书的优点就是旧书的缺点,旧书的优点也是新书的缺点。旧书的史料都是原始的,没有经过编辑,更接近历史的原貌,很多地方描述得非常详细,很多手稿和文献也都保存了下来。对于新书,大量的旧书被删除,这本书的部分被删除的面目全非。在研究唐史时,许多人更喜欢阅读未经编辑的版本——因此,过度删减是《新唐书》的一大问题。
其次,宋祁和欧阳修都是文人,喜欢用一些生僻字来炫耀自己的学识。况且在叙述和赞美中,他们会夹带一些私货,加上自己的见解,导致本应客观的史书出现了主观性。
与新唐书相比,旧唐书也有不足之处。这本书东拼西凑的成分太多,各种史料堆在一起,鱼龙混杂。历史学家懒得修改统一的手稿,所以读起来很枯燥费力。如果没有耐心或者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很容易半途而废。旧书很冗长,几万字,可读性不强。
另外,《旧唐书》最后一部结局不好,晚唐史料记载不清,很多晚唐人物没有传记。写武宗、玄宗、宗彝的后妃,直接标为“石阙”。张义超率领陇右十一州摆脱吐蕃控制,归顺唐朝,这是历史上的大事,但在《玄宗纪》中只是寥寥数语。《新唐书》只是在《吐蕃列传》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回归过程。
总的来说,两部唐书各有优劣,很难区分。要全面了解唐朝的历史,你应该读一读《新唐书》。要想深入了解唐朝的历史,首先要选择《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