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节”是祥云县何典镇大营村世代相传的彝族民间节日。它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举行。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民俗节日,还包含了一系列根深蒂固的彝族文化。
哑巴节当天,祥云县东山、何典、米店,楚雄州姚安、大姚等地的万余人齐聚祁萱村,观看毕摩祖师主持的“大哑巴”敬献仪式。从村头到村尾,哑巴队在祭拜神树“三请三唱三号”后,把“大哑巴”请到了文化节会场。然后开始了哑剧舞蹈和多民族舞蹈表演的激情狂欢。他们歌颂今天的幸福安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彝族哑节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由于天灾人祸、战乱马匹,人们的生活艰难困苦。寨子里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哑巴姑娘。为了村民的生活,她走到寨子外面乞讨食物和药品。后来哑女终于被龙王感动,被龙王收为妾。从那以后,她为龙王生了很多孩子,她自己也会说话了。
但是她仍然不能忘记祁萱村的贫困村民。于是她真诚地恳求龙王允许她在每年的正月初八带着孩子回村,同时带着雨水和药材来到祁萱。人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疾病也没有了。此后,每年正月初八,村民们都会选出村民装扮成成龙的样子,但盛装者都不说话,代表着对哑女的思念和感激。就这样代代相传,“哑巴节”延续至今。
“静音节”活动内容及形式
原生态舞蹈:哑巴舞、杵臼舞、神灵感、耕牛舞、插秧舞、跳、葫芦笙舞、左脚舞、慢舞、刀舞、虎舞、豹舞、追麂皮、花鼓、四弦、笙舞、歌舞、羊皮舞、羊皮鼓舞、刀舞、毡舞。舞蹈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形式丰富多彩,也反映了当代生活。其总的特点是脚的动作复杂,手的动作少。舞蹈活动与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密切相关。
原生态音乐:梅花、插秧调、刺绣调、土司、放羊调、舞神歌、放牛歌等。小调有独唱、合唱、对唱、合唱;有的没有伴奏,有的融合了歌、舞、乐;有的奔放,有的委婉温柔,充满了各种含义。
原生态器乐:弹拨乐器有三种:四弦琴,三弦琴,尤其是三弦琴。管乐有葫芦笙、小竹笛(短笛)、五都乐、小门笛、唢呐等。
竞技活动:斗牛、打羊、赛马、摔跤、荡秋千、踩水等。
“哑巴节”,一个具有彝族特色的民间节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族节日。同时,大英彝族文化的“哑巴节”更具有考证价值,其多方位、多类别、多元素、多角度的依据,使彝族的民族文化具有更大的考察价值。2009年,彝族“哑巴节”被云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