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早在商朝就开始使用,随着西周,成为战场上的主要作战工具。但春秋战国时期,战车逐渐衰落,逐渐被士兵取代。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的百年间,战车在不断进化,但为什么还是被淘汰?主要和机动性有关。虽然在战场上不再适用,但在民间仍然是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先介绍一下当时战车的外观和功能。如果你想知道,我们来看看。
东周中原的战车继承了商代和西周中原单轮马车的形制特点,并有所改进。以河南洛阳中州路、淮阳马鞍中发现的战国战车为代表,与商代晚期、西周时期的单猿马车相比,变化主要体现在六点:
(1)辐条数量增加。
西周马车的辐条一般在20根以上,而东周马车则以30根辐条最为常见。比如老子说“轮辐三十,共一毂。没有的时候,可以当交通工具。”《花王公基 仁济》曰:“辐条三十,似日月。”遗址中发现的东周战车辐条有30多根。
(2)枢纽增长
《花王公基·车人》说:“短毂有利,长毂则安。”长轮毂可以提高汽车的稳定性。整体来看,西周马车的轮毂比商马车长,遗址中见到的战国战车轮毂比西周马车长。东周时人们常把战车称为“长毂”,如司马法说“长毂乘一”,毂梁传说 文公十四年说“长毂乘五百”。可见,较长的车是当时战车的突出特点。
(3)西周晚期,人们开始通过减少车轴长度和轮轨宽度来提高战车的灵活性。
hub的增长与这种改善趋势相矛盾。东周时期的人们似乎最终采取了一种妥协的方式。因此,遗址中所见战国战车的轴长(274-294 cm)和轨宽(195-208 cm)普遍小于商代晚期和周初的车(轴长300 cm以上,轨距215 cm以上),但大于两周前的车(轴长250 cm以上,轨距100 cm以上)
李约瑟博士曾总结说:“战车的轨距在商代是7.07英尺(约215厘米),西周是6.55英尺(约200厘米),春秋是5.71英尺(约174厘米),战国是5.41英尺(约165厘米)甚至4.59英尺(约140厘米)。”杨红曾说,殷周时期汽车的发展趋势是“轮距逐渐减小”。根据新资料,先秦时期战车轨距的变化不是一条递减的直线,战国时期战车轨距基本稳定在200厘米左右。
(4)商代和西周的马车深度一般小于100厘米。
淮阳马安中2号战国战车坑4号战车深110厘米:洛阳中州路发现的战国战车深150厘米。并且深度增加,扩大了战车士兵的活动空。
(5)商代和西周的马车车辕长度通常不超过300厘米,春秋初期仍是如此。
淮阳马安中2号战国车坑4号车,车辕长340厘米;战车7号,轴长310厘米;洛阳中州路发现的战国战车更是长达340多厘米。根据现代力学知识所作的分析,在曲率相同的情况下,车轴越长,牵引力的利用率越高,但转向的灵活性越低。
如果具体分析,竖井加长实际上有两种情况。
一是随着车厢深度的扩大而增长,增长主要在车厢下部。这种情况在洛阳中州路发现的战国战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是由于马车深度的扩大,即装甲车的活动空的扩大。
二是生长于前的部分,如淮阳二号马鞍中的四号、七号战车。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匹的提高。战车应由强壮有力的马牵引,车身较大,车辕前部应较长。山东交县Xi安车马坑西周战车,车辕长284厘米,深97厘米。杆身前面的杆身长度(大约等于杆身长度减去杆身深度)小于190 cm。怀马安中二号车马坑两车车轴前长分别约230厘米和210厘米。后者自然可以容纳更大的马。
总体来看,东周战车的改进考虑了很多因素,比如稳定性、灵活性、军事活跃度空、牵引效率等。,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某种性能,比如灵活性或者稳定性。
(6)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战车的轴和轮毂之间安装金属轴承,以减少摩擦,提高车轮的灵活性。
古代汽车的轴瓦叫锏矛。《说文》:“锏,轴铁。”“云,毂铁也。”《时世明·车》:“锏,有时,有时,有时,有时,有时,轴不互相摩擦。”
可以看到锏装在轴上,羽轴装在毂里,两者是配合的。洛阳中州路发现的战国战车上出土了四件半圆柱形瓦形铁器。两块成对,四角钉在轮毂处的轴木上。这应该是文献中的“杀手锏”。在河北易县燕下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铁粒。一开始只设置了狼牙棒或者狼牙棒,后来发展成狼牙棒和狼牙棒的比赛。“伍兹 治兵”说:“如果你有更多的奶油和狼牙棒,你就会有一辆更轻的车。”意思是轴锏经常用油脂润滑,可以使战车载人轻便。
关于东周马车的信息还传递了一些其他值得注意的信息。
(1)车辆的木质件一般采用喷漆保护和装饰。
随处可见的马车残骸上经常留下漆皮痕迹。“考公基 鉴人”曾谈及画轴。湖北荆门宝山战国楚墓出土的一件保存完好的梓木汽车衡,被涂上了黑漆。在准阳马鞍中二车马坑七号战车上,还发现在轮齿外侧轮辐附近有一幅带状朱画。
(2)当时最容易受到碰撞的汽车轮毂主要有三种保护方式。
首先,在木制轮毂上套一个环形铜片。怀马安中二号车马坑四号战车,轮毂上有六个环形铜片,每个都又窄又细,像六个铜箍。西周时,完全覆盖木毂的铜毂饰品已经不流行了。
第二种是在木质轮毂上缠一根皮表带,并上漆。湖北江陵九店发现一辆战国马车。据观察,其轮毂的加固方法是先在轮毂上涂一层漆液,湿的时候用皮条或麻线螺旋缠绕,再涂一层漆,两三层循环缠绕后再涂表面。
第三是给被子上浆。《花王公基 轮人》云:“胶敷须厚,筋敷须数”。注:孙诒让:“谷外币如胶绕,不裂。”其方法应用于涂覆皮革。“数”是指反复缠绕。
(3)东周时期,战车车轴两端常装上带有锋利边缘的青铜轴头,以增强对步兵的杀伤力。这种矛形青铜战车在陕西户县宋村春秋秦墓和战国早期湖北睢县曾侯乙墓中均有发现。《淮南子 通论集训》云:“卖你的车去打仗。”高注:卖车“以刃左右”。马上指向这个。
(4)淮阳马鞍中2号车马坑4号战车后半部装有80副铜牌,每副铜牌长13.6厘米,宽12厘米,厚0.2厘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汽车对军人下半身的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