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代的晁氏家族、隋氏家族到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看到,中原文化的地域性明显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其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与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黄河的淤积和气候等诸多便利的自然条件,这里自古就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明,在所有地区中最早跨过“文明的门槛”。
这种文明衍生出来的文化,为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礼仪提供了一个基本模式。同时,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国文化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还在于其强大的辐射力。在中国历史上,依靠先进的生产方式、军事扩张,甚至中央政府解体导致的移民大规模迁移,向四面八方扩散。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主要表现为:
根: 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鼻祖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创造的文明,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河南省的遗迹非常多。被视为中华文明之根的夏商周,也起源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等学派,是在研究和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在河南诞生的。
原创:中原文化在整个汉文明体系的构建中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构建,还是汉字和商业文明的创造,甚至是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医的出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易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黄帝和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张衡的《浑天仪》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包容性: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一切善,成人之道的特点。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移等多种方式。,中原文化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和不断升华。考古学家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在中原相遇。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融合更加深入。胡、胡舞、胡人饮食在汉唐时期传入中原。世界其他地方的宗教基本都是排外的,而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原,却被当地的儒道文化吸收融合。
开放性:中原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自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对潮汕文化影响很大。二是化人为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往往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并引申到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而实现“千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向国外传播。
自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通过陆路交通由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古代文明,也开辟了延续数千年的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下西洋、鉴真东渡扶桑等历史记载,都书写了文明在中原传播的壮丽画卷。自北宋以来,中原文化依托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至南亚、非洲各国,也开启了世界文明海上传播的新纪元。
基本: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主体和脊梁。在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断融合与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从而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大同”、“和合”等中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廉耻、仁、信,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中原文化的主要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喜庆等。,都成了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正如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所说:中原以外的文化区都接近或围绕着中原文化,很像一朵巨大的花。这些外围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形成了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