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也写“爱情诗”“回环诗”。它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用语序来对等,在文体上被称为“惠文体”。这些回文充分展示和利用了汉语的两个特点,即单音节语素和词序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它们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给人一种感性有趣的美感。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回文诗的宏观背景;再加上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回文诗更有文学性。对于经典回文,不仅作者本人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欣赏者也必须有相当的底蕴才能体会到它的美。
回文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丰富的人生哲理。一首诗从最后一个词读到开头一个词,就可以变成另一首新诗。这种文笔很好,没有人敢“炫耀”这样的“文采”。
有人把回文当成文字游戏,认为它根本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对回文的误解。民国学者刘坡公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学诗百法》一书中指出:“回文诗反复成章,互相勾心斗角,不可小径而不闻。”我国当代诗人、教育家周先生曾认为:“回文诗虽无大的艺术价值,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回文诗,相传源于西晋苏之妻、子所作的诗。苏去了在蜀国工作,但是他很久没有回来了。他的妻子在长安患了相思病,把满满的感情化作了诗。诗写在盘里,从中心开始,向四角盘旋,所以叫“盘诗”。
东晋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才女,名叫苏(苏慧)。也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她在一张八寸锦缎上写下了相思绝句和织诗,共八百余字,后被称为《宣衣图》。这首《玄寂图》可以前、后、斜读成诗,明代有人甚至读了八千多首。
据记载,诗歌中的回文以章节重复为特征,回文有多种,如全式回文、单句回文、两句回文、本回文、循环回文、图形回文等。其中,“全式回文”是最难控制的。有人把这种回文形式称为“倒读诗”,认为是回文诗中的极品。
回文诗《玄机图》发表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宋代许多学者都尝试过创造回文,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比如他的《题金山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诗如下:
冠名金山寺
潮起潮落暗波雪山,渔舟捉月,远处灯火辉煌。
桥至寺门松径小,槛明如石波中泉。
一路绿树河流,天已晓,夜已晴。
遥望云海四面接水,千鸥比青峰轻。
倒着读诗句也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诗:
轻鸥数千峰绿水,水遇云烟,东张西望。
晴天,夕阳红蒙蒙,小天江的树是绿的。
清波石板泉为槛,小路松门寺对桥。
明月抓船,远钓大鱼,山川雪浪随波逐流暗。
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堪称“有趣的人”。这并不是说他的人生足够幸运,而是说他能够以一种非常豁达的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幸,让自己的人生显得精彩。不仅少了些苦涩和辛酸,还可爱有趣。给金山寺冠名就是这种智慧的产物。
苏轼在前往杭州的途中,被逐出北宋都城开封。他游览了镇江的金山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他的诗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他的词,但这首诗的受欢迎程度很高,主要是因为它很神奇,使用了微妙的回文手法;在他精彩的笔下,读书时是永恒的绝唱,但反过来还是永恒的绝唱。
诗正念间,“河中潮水已奔到雪山之巅,远处渔人在明月下垂钓。我看见无数的鸟儿在远山上轻盈地飞翔”;这是《题金山寺》沿着诵经时间呈现的场景。它描写了金山寺从午夜到凌晨的景色,反映了黑暗过去后生命自由飞翔的无穷活力,以及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当诗倒着读时,“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只剩下浩渺的江浪一路飘到水边,普照万物的太阳也消失了,静夜里只剩下皎洁的月亮独自一人”;这是《冠名金山寺》中呈现的真实场景,展现了金山寺从白天到夜晚的景色,展现了生机逐渐消逝,万物回归平静的过程。
《题金山寺》是一首内容和形式都很优秀的山水诗。可以认为是意境不同的两首诗。如果说前面读的是江边破晓时的月夜,那么后面读的就是渔舟唱晚时的黎明到天明。由于构思奇特,组织巧妙,全诗非常自然,流畅优美,值得玩味。
这首诗虽然只有56个字,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带着阅读和品鉴,所描绘的风景与所体现的哲学完全相反,恰恰符合人们生活的本质规律。他们中的一些人随着成长、失落、衰老而得到相应的代价,所以这首意境有趣而深刻的回文诗也成为了人们心中公认的佳作。
再比如,宋代诗人李煜写了一首回文诗《两情》,诗中念的时候思念妻子,倒着念却思念丈夫,被誉为中国最奇怪的诗。诗如下:
《想你老婆的诗》
双眼干涩,遥望远山远水。我们见过几次面?
锅空怕喝一杯酒,难写一首韵诗。
土路洋的人走了很久了,也来不及发回消息。
孤灯守长夜孤,夫念妻父。
斯福士
儿子记得他的父亲,他的妻子和他的丈夫,长时间的守夜是孤独的。
迟迟没有送鹅的消息,离开杨任很久了。
诗韵成功难写,一杯酒怕空壶。
认识了几次,隔着山眼睛都干了。
这首诗叫《两情》。读的时候是丈夫思念妻子的诗,倒着读就成了妻子思念丈夫的诗。《两情》暗藏玄机,思念夫妻,两次思念,强化了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古人把文字游戏玩到如此炉火纯青、炉火纯青的程度,实属罕见。为什么不让人尖叫!
回文诗的诞生和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汉语融会贯通的独特魅力。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库。无数古代诗人使用“回文”来创作精美的诗歌。然而,遗憾的是,具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回文,由于押韵和形式过于严格,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