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киев)是乌克兰的首都、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它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两岸,靠近普里皮亚季河及其最大支流杰斯纳河的汇合处。
19世纪末,因为俄罗斯帝国的工业革命,基辅再次崛起。在经历了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的动荡时期后,基辅自1921年起成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重要城市,1934年后成为其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辅饱受战火蹂躏,但战后迅速恢复,成为苏联第三大城市。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基辅再次成为乌克兰首都。
基辅有1500多年的历史。建于5世纪下半叶,9-13世纪是基辅罗斯的第一个首都和中心,被誉为“玫瑰之城之母”。它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最古老的城市。它坐落在第聂伯河右岸一个高约90米的平台上。三面峭壁,形势险峻。东斯拉夫人最早的编年史《前几年编年史》(12世纪制作)记载了“基辅城”的由来:波列部落的首领Kiy、Seck和Horrif三兄弟共同“建造了一座城堡,并以他们的长兄命名为基辅。”在6-7世纪之交。这是后世基辅城的核心。
基辅位于三条重要贸易路线的交汇处。一条穿过第聂伯河的“从瓦良格到希腊的道路”通过水路将波罗的海和黑海连接起来。另一条主要的商业道路从东向西延伸:从黑海出发,经过基辅、克拉科夫和布拉格,将阿拉伯世界与西欧连接起来。第三条贸易路线从里海开始,通过基辅到达波罗的海,连接阿拉伯世界和北欧。82年,乌克兰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在乌克兰基辅成立。1988年,全城改信东正教,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通过欧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它被称为第聂伯河上的“皇帝之城”。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巴斗()和他的蒙古帝国远征军攻占基辅,后来成为钦察汗国的重要城市。
1362年,西方的立陶宛大公国入侵;1969年割让给波兰;它在1686年去了俄国。19世纪初,俄罗斯沙皇决心发展工业,基辅成为乌克兰的领先城市。在20世纪60年代,它通过铁路与莫斯科和敖德萨相连。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基辅于次年成为乌克兰独立的国家首都。1941年,苏军被纳粹德国打败并占领,1943年,苏军解放基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政府授予基辅“英雄城市”称号以及金星勋章和列宁勋章,赞扬其人民在战争中的勇敢和牺牲。1991年,基辅发生了骚乱。同年年底,苏联解体,乌克兰脱离苏联独立,城市成为乌克兰首都。
基辅(乌克兰语:кивськаобласть)位于乌克兰北部第聂伯河中游,北与白俄接壤。面积2.89万平方公里。人口193.3万(不包括基辅市,1985)。乌克兰人占十分之九以上,其余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1932年建立国家,以基辅为首都(但基辅不在国家管辖范围内,因为它是首都)。大部分是平原,西南部第聂伯河沿岸有丘陵。这里有泥炭、煤和钛矿。温带气候,1月平均气温-7-5℃,7月平均气温17-18℃。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第聂伯河及其支流,伊姆利皮亚特河和耶斯纳河。那里有基辅水库水电站。主要是工业运输设备和农业机械制造,以及甜菜厂。农业主要生产甜菜和小麦;奶牛畜牧业发达。主要城市有贝瑟尔湾、瓦西里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