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锂电池是如何赚钱的,宁德时代市值轻松破万亿人民币

聚客2022-06-04  59

也许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的“出圈”只是一个标志,意味着闷声发大财的中国锂电池行业不能再低调了。如果我们看看近一两年欧美发布的一系列关于新能源热门话题的研究报告,或许会惊讶地发现,锂电池在中国的兴起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国内的舆论。甚至可以说,一场电池全球霸主地位的争夺战,已经打着绿色低碳的旗号悄然弥漫硝烟。

目前最有可能的是,在这场全球产业博弈中,中国坐大,欧洲占据桌子的另一边。今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德国爱尔福特的工厂已经实现量产,德国也成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走向海外的第一站。不仅有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国企业,还有三星、LG化学、特斯拉等电池行业巨头。选择了在中国和欧洲分别投资建厂的策略。欧亚大陆两端都会出现电池产业集群,这似乎是行业巨头们的共识。

今年6月,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进入a股市值前10。这时候很多人才意识到锂电池原来这么赚钱,一贯低调的电池行业龙头迅速成为网友口中的“新财富密码”。

对“新石油”的焦虑

“全球锂电池市场一直由中国企业主导。”这两年这个信号在欧美日韩等地不断蔓延,引起了从工业到政治的各种波澜。其中,主导全球汽车市场的欧洲,动力电池自给率低得惊人。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兼欧盟能源主席MarosSefcovic多次表示,中国约占全球锂电池产量的80%;到2025年,欧洲电池市场规模将与整个丹麦经济规模相当。我们应该把这么大的市场份额留给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吗?

除了把本土市场拱手让给外企,欧美锂电池行业的另一层“焦虑”来自于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基因,以及石油曾经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锂电池的价值远大于汽车市场

能源革命、碳减排等问题在西方尤为敏感,社会和政治关注度远超行业本身。除了乘用车的动力,锂电池本身还关系到大规模储能、能源转换、光伏等能源领域。在许多西方智库和政治家眼中,锂电池是全球领域的关键战略选项,其价值远大于汽车市场。

换句话说,一种将电池预设为“新油”的想法在欧美非常流行。东亚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主导这个行业,自然激发了一系列地缘政治的“过度假设”。

例如,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将锂电池的统治地位代入石油输出国组织对石油价格的操纵。在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一个工业组织建立之初,欧美普遍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但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始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政治观点。最后,酝酿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美国、日本等正在崛起的经济体造成了严重打击。

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对当今中国锂电池行业的发展都有类似的“过度警惕”。更关注汽车、环保、能源问题的欧洲率先开始着手布局。

这个电池游戏的核心是在欧洲建厂

让欧洲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动力电池的自给自足,是欧洲近年来的重要课题和一贯政策。

2018年,欧盟推出“电池行动”计划,呼吁成员国从欧盟层面提高电池产能。并提出要在电池环保和提高储能性能上“打败中国企业”。2020年初,德国和法国计划在欧洲推进一个总投资高达50亿欧元的电池项目,希望将产能提高约48GWh。这一计划被外界认为是直接对标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等中国电池巨头的产能。紧接着,欧盟批准了史上最大的绿色经济刺激计划,计划金额高达5720亿美元,电池行业被认为是这一计划的核心。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欧洲开始了一系列建设电池工厂的发展行动。

据中投能源(CIC energiGUNE)统计,欧洲大型电池厂多达28家,其投资方包括特斯拉、中国、韩国、日本的电池巨头,以及一系列欧洲本土电池企业。如果这些项目全部投产,2028年欧洲锂电池产能将达到700 GWh,欧洲占全球锂电池产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7%提高到30%左右。

很多分析师已经开始用“近乎疯狂”来形容欧洲的电池“跃进”计划。要知道,如今欧洲的电池产能每年只有30 GWh左右,7年增长20倍并不奇怪。

欧洲的速度有些捉襟见肘。

但与波澜壮阔的“欧洲野心”相比,现实世界中的欧洲速度有些捉襟见肘。不难发现,欧洲的电池行动已经进行了三年,但实际投产的电池厂数量和产能依然难以拉动。虽然特斯拉、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大电池厂将在今年投产。但在此之前,欧洲只有四家大型电池厂可以投入量产。它还包括中国企业AESC,以及三星和LG化学的三家工厂。欧洲本土企业由瑞士电池制造商Leclanché SA独立支持。

宏大的计划,缓慢的行动,众多的顾虑,在很多层面上已经成为今天欧洲发展的代名词。无论是抗疫、疫苗,还是AI、5G等新技术的落地,我们都能看到“欧洲速度”尾随“欧洲野心”的案例。所以很多人质疑,计划中的超高速发展和心急的欧洲电池布局,是否真的实现了可观的产业推动能力。

即便如此,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非常可观,吸引了全球电池和电动汽车制造商。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公司,以及单独代表美国的特斯拉,都在欧洲市场上下了重注。欧洲的本土电池公司也在快速增长。例如,英国的Britishvolt已经计划在英国建立第一个类似于特斯拉超级电池工厂的生产工厂,实现最大年发电量35 GWh由特斯拉前管理层和瑞典政府共同投资的Northvolt被许多媒体称为“欧洲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它已经计划在瑞典和德国建立电池工厂,最终达到最大发电量64 GWh。此外,许多欧洲传统车企也加入了电池厂的竞争,希望利用特斯拉的模式反击特斯拉。

反正欧洲已经把所有的芯片都压在锂电池上了。未来我们看到的,不太可能是一个默默发财或者风平浪静的电池市场。

电池,你在争什么?

最后,我们来看看电池行业的发展靠什么。为什么中欧博弈的局面越来越明显,而日韩的电池巨头纷纷转战海外,而美国似乎失去了电池的话语权。

曾几何时,高性能电池是一个围绕人才和核心技术的产业。当时日本企业一度被视为研发电池的核心力量。但在电池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中,我们会发现市场规模带来的虹吸效应,才是技术成熟后行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欧洲可以迅速聚合与中国竞争的电池产业态势,吸引全球资本和巨头的投资。核心在于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发展。2020年,欧洲实现电动车年销量130万辆,超越中国成为电动车销量第一大市场,增速持续高企。以此为背书,欧洲成了全球电池巨头眼中的美味蛋糕。

除了和中国类似的巨大市场规模,欧洲和中国在对电动汽车的大力政策支持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欧洲整体上对燃油车采取了越来越谨慎的策略,不断提高环保要求和税收档次。此外,欧洲的减排目标不断提高,新能源扶持政策陆续发布。最后,全世界的政府、企业、资本都看到了,电池厂无疑是刚需。

可见,市场规模和产业政策是当今电池领域保持高水平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但不排除有些元素会成为变量。比如电池技术的突变,导致产业结构突然走向以技术为核心。国内电池行业,近两年也会有三元锂聚合物、磷酸铁锂电池等技术路线争论。高续航电池已经成为汽车制造公司和电池公司的热门话题。行业技术性洗牌仍是低概率事件,但有一些迹象。

特斯拉的价值是什么?

另一个变量是出现像特斯拉这样的“超级showstopper”。低成本、超级工厂、品牌人格化等产业特征,让特斯拉成为备受争议的产业变体。但不管你觉得特斯拉值多少钱,它的出现重构了电池行业是不争的事实。欧洲的产业政策常被拿来和特斯拉在中国的电池采购相提并论;新崛起的电池工厂也以特斯拉的Gigafactory超级电池工厂为标杆。特斯拉难以捉摸的下一步可能是电池资本和行业的最大变数。也可能有很多人希望再出现一个类似特斯拉的变量。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美国在全球电池行业的基础市场上,除了特斯拉这个谁都无法掌握的变量,没有什么可以提供的。不久前,由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商务部和国务院联合成立的联邦高级电池联合会(FCAB)发布了《美国锂电池国家蓝图(2021-2030)》,这是美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锂电池发展政策。内容很直接,就是美国急需大量投资跟上东亚和欧洲。

但问题是美国的电动车行业总是不温不火。人们缺乏大规模替代电动汽车的动力,政府也不愿意冒巨大的风险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尽管拜登政府从竞选开始就一直将电动汽车列入重点推广项目,但进展始终难以令人信服。

除了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之外,美国目前只有另外两家动力电池生产工厂,未来十年只计划再建7家工厂。

电池大战的起点在于电动车市场和开发效率之上;但电池大战的结束可能远不止于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658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