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的来历

聚客2022-06-04  35

说到每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实都有很多故事,而且不管哪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都很厉害。今天就来说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让我们看看它们是什么。其实很多都已经听过了,那么具体是哪十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秘密吧!

台北故宫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称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山博物馆。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省最大的博物馆,全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史和汉学的重要场所。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士林区山治路二段221号。它建于1962年,于1965年夏天竣工。总面积约16公顷。为模仿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主庭院呈梅花形。广场前有五座六柱高耸的拱门。整个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国子监的旧皇家藏品,分别由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国立图书馆收藏。收藏的商周青铜器、玉器、陶器、古籍、名画、碑刻等都是稀世珍宝。展览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超过69.6万件。下面我们来看看镇馆十大宝。

第十,清崔玉白菜(一般人眼中的第一名玉,知名度最高)

“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的超人气明星,位列国宝榜第一。和“肉形石”一样,是“全年”的。故宫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有大型博物馆想借展,故宫也拒绝。很多岛内外的游客一进故宫,首先就问“玉白菜”放在哪里。他们一定是看过《玉白菜》才会觉得你来了很高兴。

“翡翠白菜”是连体的,很受欢迎。绿叶上有两只昆虫。后腿伸出的大一点的是蚱蜢,上面的小一点的是蚱蜢。仔细看破伤风头部伸出的两根胡须。虽然不太明显,但如果从左侧仔细看,可以发现左侧离头部约一厘米处缺失了一根,但胡须的后半部分仍附着在菜叶上。

“玉白菜”原是清代永和宫的陈设,据说是光绪妃子金妃的嫁妆之一。白菜象征着天真和纯洁,翠绿色的叶子上雕刻着两个肥沃的蚌,祈求更多的子子孙孙。雕塑家利用玉石的天然颜色分布,将一颗新鲜的白菜切割磨碎。

九。北宋汝窑清水仙盆(汝窑片唯一代表作,造型优美)

盆底刻有乾隆御题诗,汝窑青瓷无花水仙盆,北宋御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6.9cm,横23 cm,竖16.4cm,直径23cm,足径 19.3×12.9cm,重670g,椭圆形盆,小口,四云形足;壁薄脚略厚。通体镀天青釉,极为光滑;底边釉略呈淡蓝色;釉的棱角呈淡粉色。脚裹烧伤,底部有六处细支钉痕迹,略呈米黄色胎色。整个釉面恬静开朗,纯净无花纹,是唯一的传世之作。

八。北宋汝窑莲花暖碗(汝窑代表作)

这个碗是十瓣莲花形的。碗腹壁略圆,直口略折,口边花瓣圆滑相连,圈足略高。整个器物从底部到口部厚薄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青蓝,薄片薄。整器全釉,圈足内底烧五支钉垫,支钉点极细,支钉微量胎土灰黄色。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古今最著名的瓷窑。窑址位于河南宝丰县梁青寺,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而闻名。宋代诗人叶昆在《谈斋毕横》中记载:“本朝定州白瓷易碎,不能使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皆知,汝州为魁。”

从宋哲宗北部的元佑元年(1086年)到惠宗崇宁五年(1106年),汝窑烧制宫廷瓷器只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所以传世品很少,被人们视为稀世珍宝。

七。黄原富春(黄代表作)

富春山居图,长33厘米,宽636.9厘米,纸墨水墨画。绘画始于郑智七年(1347),完成于郑智十年。这幅画是清朝顺治年间烧的,断成了两段。画的前半部分单独装裱,改名为《留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是黄晚年的代表作,是黄元代画坛的泰斗,之首。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作。中国传统山水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以用空来形容,这是历代所无法比拟的。

这幅名画流传数百年,历经沧桑。从这幅画的题词上看。这幅画原本是一个没用的禅师画的。一百多年后,明成化年间,被著名画家沈周收购。明朝万历年间,为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很快转手,被吴在宜兴的那一瞬间藏了起来。吴把它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玉故意造了《富春轩》藏在家里。武玉非常喜欢这幅画。临终之际,他居然要模仿唐太宗《兰亭序》的例子,叫人把这幅画投入火中焚烧殉难。幸好他的侄子吴眼疾手快,用另一卷画卷把富春从火中抢了出来,才避免了“火殉”。但画的前部被烧到了一寸,从此分成了长短两段。

不及物动词北宋范宽西山旅游图(范宽原作,有东方蒙娜丽莎之誉,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宝)

这幅画描绘了一次气势磅礴的出山之旅,体现了北方山水画派的特色。画面从上到下分为三段,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非常富有空感。图中秘密写在主峰左侧的远剑峰。

《西游记》一直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叶间题词“范宽”。历代评论家都称赞这幅画。徐悲鸿曾高度评价这幅画:“故宫是中国所有珍宝之二。我印象最深的是范仲淹的《西山之旅》,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古为今用,万人传世之作。这张图是一个巨型画框,占整个面积三分之二的一座小山,构图突兀,让人咋舌!”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性格中性。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画家,擅长画山水,重视写生。他优雅而古雅,开放而不拘小节。他的作品大多精神恢弘,境界广阔,雄伟壮丽,富有墨韵,笔法雄浑。到了晚年,卜居华南、泰华,置身自然,尽可能做到如画。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五、五代赵干河第一幅雪图(五代名家原画,李后主题写)

丝墨色设置 长25.9cm,宽376.5cm。全卷描写了长江沿岸渔村的第一场雪景。天冷了,有芦苇树,河岸上的小桥,一片白色,萧瑟的风和微波水;渔人寒中捉鱼,骑驴人退,展现了江南初冬渔民和旅人的生存状态,山水画生动传神。图中中树石笔坚硬,水纹随笔尖流畅。天空空用白色粉末子弹制作小雪,表现雪花的轻盈飞舞。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南唐皇后李,是画院的学生。善画山水树木,善作风景,多作江南景物。画中“楼观、舟楫、水村、渔市、花竹,散为一景,虽在风和埃及的市井,乍看却像一条河。”(《宣和画集》)

四、宋苏轼黄州寒食帖(苏轼代表作,后有黄庭坚后记,可与王羲之《兰亭》、《颜真卿侄儿祭》并列为三行书)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代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新党拒绝,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助理员。他精神上感到孤独,生活上感到压抑和痛苦。第三年四月,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傅三年(1100年)受藏书家张之邀,到黄庭坚处题词,反映原作。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是苏轼第三年寒食节被贬黄州的人生感叹。诗中苍凉深情,表达了苏轼此时忧郁孤独的心情。正是在这种心情和情境下,这首诗的书法才出于感觉。整幅书法跌宕起伏,辉煌奔放,没有一笔是贫瘠的。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三。唐·颜真卿祭侄手抄本

《侄儿手抄本》草书墨迹,颜真卿书。长28.2cm,宽72.3cm,25行,共230字。这是颜真卿为他的侄子写的奏章草稿,他的侄子纪明被安禄山杀死了。这部作品原本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因为极度的悲痛和愤怒,很难平静下来,时不时的出现更多的错误和抹黑。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笔凝重、严谨、苍劲,笔法浑圆壮美,体态生动,而且是纯神所写,自然天成。元代张敬艳题词:“我以为书信比书信好,书信比草稿纸好。盖告是官方工作,虽然段恺最后索约;简的书因为一时兴起,相当放纵;而且起草是无意的,在他手心里就忘了。看到这里真是太棒了。”元代西安虞书评论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这个原帖里,所有的渴笔和握笔的地方都可以看得惟妙惟肖,可以让人看到书写的过程和笔尖的奇妙变化,对学习草书大有裨益。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西周石三盘(铭文字数多,铜质优良)

散盘高:20.6cm腹深:9.8cm口径:54.6cm底径:41.4cm重:21312 g铭文:19行 357字早在商代中期就出现在青铜器上,早于甲骨文的时间。但西周以后,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变得非常流行。所有重大事件如祭祀、战争和奖赏,甚至契约,都记录在青铜器上。散盘出土于康熙时期,嘉庆年间进贡北京,作为庆祝嘉庆皇帝生日的礼物,从此成为皇家藏品。板上的铭文共有 357字,记载了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今天位于陕西宝鸡凤翔的散国,被西北的国家占领。两国同意讲和,划定国界,并 对国家割地作出赔偿。过程和合同被铸在板上作为证明。散盘的形制和纹饰表现了西周晚期青铜器的古朴风格,文字和线条灵活多变,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一、西周毛丁公(铭文字数最多,形制为古拙)

这件西周毛丁公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县周元出土。毛丁公出土于清末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14年)前后的陕西岐山县。毛丁出土后,多次被秘密保管。抗日战争时期,险被日军拿下。抗战胜利后,鼎由民间赠送给大众。现在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和展示。铭文有格线是西周中后期的制铭文习俗。因此,毛除了具有史料价值外,在中国古代文献学和书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毛鼎是中国2800多年前祠堂里的祭祀器皿。其内壁铸有500字的长铭文,是商周时期7000多件有铭文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碑文内容可分为七段。大意是,周宣王即位之初,急于振兴国家大事,要求叔父毛公治理内外政务,勤政无私,并让毛公的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他得到了丰厚的礼物,毛公铸了一个鼎,让他的后代看到了永恒的宝藏。从内容推测,毛应铸于元年(公元前827年),其铭文是可以凌驾于史书之上的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历史最珍贵的文献。因此,毛堪称全世界的瑰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639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