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四大鬼节之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可见清明节有着深厚的底蕴。那么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呢?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实际上,清明节最初与扫墓和祭祖没有任何关系。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这些。
清明节的起源始于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他的流放生活非常艰难,食物自然匮乏。他带着陈杰推,溜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儿子喝,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被解推割掉时,他流下了眼泪。
然而,19年后,重耳成为君主,并奖励了陪伴他流亡的英雄,除了介子推。后来,介子推随母亲住在绵山。晋文公听了很惭愧,亲自派人去请介子推。绵山是一条险路,树木茂密。找两个人不容易。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局。
大火烧遍了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看到它时哭了。在入殓过程中,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一本带血的书,上面写着: 割肉侍奉国君,愿国主永远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他的大臣们登上一座山,发现老柳树已经死了,还活着。给老柳树 清明 并告诉世人,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关于清明节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虽然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形成于唐代,但清明节气作为一种时间顺序的象征,早已为古人所知,在汉代也有明确的记载。清明节气从时间和天气上为清明节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个节气被认为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树等一系列习俗体育活动。相传是因为寒食节禁止吃冷食。为了防止冷食伤害身体,每个人都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在清明节,人们避免打针和洗衣服,大多数地区的妇女避免步行。
晚上在大门前撒了一条灰线,据说是为了防止鬼进屋。所以,这个节日是一个独特的节日,既有你将去哪里,谁去新坟祭拜的悲伤泪水,也有郊游的欢声笑语。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结合,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凉糕,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凉高粱米。据说如果不这样,就会下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