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指的是哪家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是儒家思想。“名不正,言不顺”的本义是:名不正,言不成理。回指要和自己的职位相称,否则没有意义。“名不正,言不顺”源于孔子提出的正名理论,出自战国时期孔子学生及其重传学生编纂的《论语·鲁兹》。《论语·鲁兹》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名实理论导论
名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之一。自先秦以来,百家争鸣开始了名实之争。名论的“名”是指名称和形式,“实”是指内容。所以名实之争在中国也可以看做是形式与内容之争。在这场大讨论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正名”的观点。名不正言不顺。
孔子正名论
所谓正名,就是正名,正名。孔子主张“正名”,强调礼义要名副其实,言行一致。他以孔子的《周礼》为准绳,用理想的“名”来修正现实,要求人们修正他的名,遵从他的言,做“、臣、父、子、子”。
孔子认为做君主要像君主,做大臣要像大臣。君的道理要符合君名,臣的道理要符合臣名。孔子正名思想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意义,首次指出事物的名称和概念要与实际事物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