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史料记载,马铃薯在中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那么,土豆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渠道进入中国的呢?
马铃薯产业认为,马铃薯至少是通过三四条途径传入中国的。
第一条航线:16世纪,大概是由荷兰人通过海路传入北京、天津和华北的。当时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外国政要、商人、传教士纷至沓来。特别是荷兰使节经天津来北京见皇帝,他们可能会把土豆当珍宝献上。明朝万历年间姜异魁写的《长安客家话》中,曾描述北京种植的马铃薯叫洋芋。描述:“土豆,像吴中的花生、芋头,也像芋头,但这种区别是松的、甜的。”根据古籍书目中的注释,长安客家是明代中期的京郊史迹。明朝中期应该在1500年到1550年之间。因此,可以认为马铃薯传入北京的最小时间应该在1550年之前,距今已有400多年。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编纂的《集府通志》的财产部中记载:“薯为薯,其蒸食味如地瓜。”乾隆四年(1739年)编纂的《天津志》记载:“芋头,另一小种,名曰芋头,俗名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定府治财署写道:“於菟,薯类俗名,味甘,微土。”因此,在清朝,马铃薯在北京和附近的县广泛种植。
第二条路线:由荷兰人从东南亚传入台湾省,再传入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根据劳弗的《美洲植物的传播》一书,荷兰人斯特鲁斯在1650年访问台湾省时,看到当地人种植马铃薯。当时(1622-1662年)台湾省是荷兰的殖民地,所以叫荷兰薯。还是荷兰人从爪哇传入的,也叫爪哇土豆。台湾省与福建、广东两省交往频繁,因此马铃薯可能从台湾省引进到沿海地区种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福建松溪县粮货署记载,康熙十八年,县衙发布文告,告知百姓种植土豆,并称当地种植的土豆“依树而长,挖之,形大,果钟状,籽黑而圆,味硬。”二十五年(1760年)《台湾省政府志》也称土豆为荷兰豆。《兴化府莆田县志》谈到土豆:“有一种土豆,来自台湾省。它看起来像一棵卷心菜,它的肉是松散的黄色,吃起来像红薯。”可见福建人是种了红薯才知道土豆的。
此外,在中国17、18世纪的文献中,四川、陕西、甘肃、云南、湖北等省的地方志记载马铃薯最多。由此可以推出第三条和第四条路径。
第三条路径:西域由陆路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西班牙人把土豆带到了印度。也可能是在西域出差时由陆路传入中国。《天水县志》对物产和蔬菜的描述:“薯俗称薯,又名蹲枭。”
第四条路径:西南茶马古道商旅带入中国。17世纪,荷兰人将土豆引入新加坡、爪哇等地,中国商旅人士从西南茶马古道将土豆引入云贵川地区。
第三条路径和第四条路径只是土豆行业的猜测,目前还没有任何书证。不管是哪种方式,马铃薯传入中国后,迅速成为当时人民的重要口粮,对解决当时的粮食安全和温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土豆记者
参考文献:1。马铃薯简史;2.土豆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