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子卧轨的看法,海子为谁卧轨

聚客2022-06-02  28

海子为什么卧轨 (卧轨是什么意思啊)

1989年3月26日,一个25岁的小伙子,背着四本书,一身白衣,独自来到山海关龙家营附近的一段铁路上。他在这里徘徊了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要做什么,直到一列火车呼啸而过...

他叫方海生,也叫海子。

就在他卧轨自杀的前两天,他刚刚过完25岁生日。在那之前的两个月,他写下了著名的歌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很多人说,

“从明天开始,

做一个快乐的人,

喂马,劈柴,环游世界,

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栋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像 这样的词,似乎处处充满了乐观和希望。写了这样一首诗的海子,怎么会死得如此决绝?

然而,当你在海子死后品味这首诗,你会发现,在这样的“乐观”背后,其实是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对来世的期待。

海子的一生,短短几句话就能说完。但是,如果你仔细琢磨这25年,不难发现他的成就,他的悲剧,其实都是他性格中注定的。

1 海子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茶湾村。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人家的孩子。他是家里的老大,底下还有三个弟弟,和其他农村贫困家庭没有太大区别。

每次放学回家,海子都会帮家里做点杂活。家里穷,为了省钱,上学的时候总是从家里带点咸菜和生米维持生计。

和他的家庭背景相反,海子在学习方面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人,一个真正超越常人的天赋。

1979年,海子以37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当时他只有15岁。自然,海子成了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1982年,海子开始写诗。

15岁的海子,刚刚考上北大。

也是在这一时期,海子意外结识了罗一鹤,三人成为支撑诗坛的“北大三剑客”。

从这一年到他自杀,短短六七年时间,海子的诗歌作品达200万字。在这个年纪,这样的产量已经相当惊人了。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海子成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助教。这一年,海子才19岁,很多人才刚刚进入大学的年纪。

然而,以海子的过人才华,他的内心,却异常敏感脆弱。

或许是因为15岁就早早进入了大学,19岁就进入了社会职业。在心智完全成熟之前,海子就踏入了一个复杂的环境,这个环境让他在很多方面都感到不适。

2。人际交往障碍 海子的朋友西川曾这样评价海子:“单纯、单纯、偏执、固执、敏感,有时还沉浸在痛苦中。”

不懂人情世故,性格敏感固执。在政法大学工作后,海子其实并不快乐。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海子几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的正常社交活动。除了和西川、罗义和一起写诗,他基本上与世隔绝。

在政法大学工作了几年,海子一般不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会议和活动。所以他的绩效工资和奖金都扣了,每个月只能拿底薪。

而这笔钱,除了他的日常开销,还得给还在国内的弟弟们读书,供养父母的生活。

相对于精神上的充实,海子的生活还是清贫的。

贫困之下,海子的生活更加单调匮乏,这显然与他敏感脆弱的性格构成了恶性循环。

海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甚至被他妈妈察觉到了。

海子对父母很孝顺。1987年,他带着母亲从老家留在北京。为了让她能在北京舒舒服服地住几天,海子特意向朋友借了点钱,照顾她在北京几十年的生活。

虽然只住了几天,但他妈妈很快发现,儿子处理不好和领导、同事的关系。

有一次,海子带着妈妈在政法大学的操场上散步,遇到了一个领导。领导主动先跟海子打招呼,海子只是轻声说了声“嗯”。母亲后来责怪他不要这样对待别人,但海子的回答是:

那个人虽然是个领导,但肚子里其实没多少“墨水”。没必要和他多聊。

这样清高的态度让我妈很头疼,但是她儿子的性格已经决定了,她已经无法纠正和帮助儿子了,只好让海子这样发展下去。

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这一方面成就了海子的诗歌创作,另一方面也为他与社会的融合设置了一道屏障。其实海子相当于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

3。无法接受失败 优秀的童年和旺盛的创作热情,让海子短暂的一生一直处于高位,以至于几乎无法承受外界的一点点非议和人生的一点点挫折。

海子的作品在他死后逐渐引起轰动。其实,他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个文坛新人。作为一个诗歌新人,难免受到质疑。

不过,偏偏海子对自己的作品特别重视。

有一次,海子参加了一个很多诗人组织的作品研讨会。会上,海子当众朗读了自己创作的两首诗。然而,就在读完之后,一位诗人毫不留情地取笑他们:

“海子,你是想让我们打瞌睡吗?”

这句话极大地刺激了本来就敏感的海子。

还有一次,海子带着他的诗去了成都,希望能得到前人的一些鼓励,但没想到一个诗人不仅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批判,还写道“人类有一个但丁就够了”。这样的评价让海子无法承受。有一段时间,他疲惫不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创作天赋。

除了作品被质疑,海子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情感经历并不美好。

海子和一个内蒙古的女生有过短暂的初恋,是他在政法大学教的学生。海子为她写了很多诗,但很快就分手了。

分手后,海子依然依恋着那个女孩。然而,女孩很坚决。当他最后一次见到那个女孩时,她已经结婚了,对他很冷淡。

后来,海子写了他对女生的想法,和他想要却不能的痛苦。

海子生前写过一首诗《四姐妹》。令人惊讶的是,这首诗居然是海子为他的四段恋情写的。如果你以这样的设定来读这首诗,你会发现这首诗处处透露着苍凉和绝望。

“在荒凉的山上站着四姐妹,

所有的风都只吹向他们,

所有的日子对他们来说都是断的。

空空中的一颗小麦,

把它高举过我的头顶,

我在这荒凉的山上,

我想念我的空空房间,满是灰尘。

我爱过一个多傻的四姐妹啊!"

有人评价海子很纯粹。其实纯洁的另一面其实是脆弱的灵魂。

4。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体制内的生活平淡无奇,处处充满规则,这让海子这样的艺术创作者非常反感。海子也试图冲破牢笼,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然而现实中的巨大落差彻底击垮了海子。

1989年初,海子生命的最后一年,海子回到了家乡。

然而,这次返乡给海子带来的更多的是失望。

那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随着海潮涌动。

在学校里风平浪静的海子,随着社会上的热闹,变得活灵活现。

就在回国前,海子和几个北大的同学商量,约好了去海南办报。这个想法让海子一时间充满了向往。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计划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拒绝。

当海子一本正经地向父亲提起辞职去海南办报纸的事时,父亲勃然大怒,骂他:“你不要一个好的铁饭碗,去海南干什么?”

可想而知,戒掉铁饭碗在当时是一个普通家庭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海子很孝顺,听父亲的话,乖乖地回学校当老师。

后来,海子去世后,他的父亲对此感到相当后悔。他说如果海子当初同意去海南,可能现在还活着。

理想的阻挠,作品的质疑,感情的失败,接连的挫折,海子不知道该如何化解。误打误撞被两个人带去练气功,希望能缓解内心的压抑,找到创作灵感。

我不知道气功是不是附身,但从海子死前的几封遗书来看,他的死也和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至少在某些时候,他有幻觉是真的。

其中一封遗书是这样写的:

“今天晚上,我很清醒地意识到,是常远和孙舸这两个道姑让我的耳朵充满了幻听,而且大部分声音都是他们的。他们让我在上周的4号突然不省人事,睁开了眼睛,他们造成了我所谓的“心眼相通”和“心耳相通”。一个朋友告诉我,我也有同感。他们想让我精神分裂或者自杀。今晚,他们对我幻听的折磨达到了顶峰。我的任何猝死、精神分裂或自杀都是他们造成的。我们必须追究这两个人的刑事责任。”

但是不可思议的是,海子最后的遗书,却干脆否定了之前的所有: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的老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

这些遗书,很难说哪些是神智清醒时写的,但大多数人认为最后一封应该是恢复正常了,而前几封很可能是幻觉造成的。

因为海子死后,遗书中提到的两个人也被调查,后来证明与海子的死无关,被释放。

但不管是不是气功造成的,海子最终的人生选择还是与现实世界相悖。

海子充满了浪漫主义。但是,作为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不能向现实妥协,很可能只有死亡。而且,他会认为这样的路才是最纯净,污染最少的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有一句:

“陌生人,我也祝你前程似锦。而我,只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海子强烈地将自己与外界的所有人隔离开来。

别人需要的是光明的未来,而自己只想要未完成的理想。

抱着这样的信念,海子终于在25岁走上了不归路。

他的才华和创造能力值得学习。但他的气质和归宿,不禁让人心生怜惜,深思。

世俗社会和理想并不是决然对立的。想办法共存,是做人一辈子的大智慧。

所以,海子的结局,当他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思想世界时,就已经写出了答案。

(本文为原创,请勿以任何形式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蓝橙北转:美,爱,生活,讲你爱看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这个故事,请跟帖。

更多权贵家族的秘密,李嘉诚原配:庄月明死的迷雾,名人的情感,陈出家的始末,她内心的故事,她死后轰动沪上,5个粉丝自杀,30万人送葬,12个老板抬棺材,一篇好书评,为什么还能平静的活着?“在账号首页,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350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