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第一篇帖子
原文章首发于健康新闻网(2020年10月10日),作者获授权投稿
5月7日,咸阳市中心医院第十批援藏医疗队一行5人翻越昆仑山,行程4700多公里。他们赶到对口援建单位日土县人民医院,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阿里插上了鲜红的党旗。
“环境越艰苦,组织就越强大。我们之所以这么拼,没有分手,是因为我们建立了公司。”医疗队进驻日土县人民医院后的第二天,临时援藏医疗队张涛向咸阳市中心医院报到,请示成立临时医疗队。
“对口援建日土县人民医院是我院“十三五”重点项目,也是我院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希望你们充分发挥作用,当好接班人,发扬‘老西藏精神’。”在第十批援藏医疗队视频会议上,咸阳市中心医院乔希敏高度肯定了援藏医疗队依托组织开展工作的做法。
如何生动地开展工作?张涛的电脑桌面上有这样一个表格:每周二晚上学习传统文化;每周五下午开展“学汉藏风俗”的“三学”活动。每个周末,我都去乡下和家人聊天,一起学做饭,一起放牧,一起唱歌;每月下乡送药;定期组织绩效评估并向中心医院报告...这是张涛制定的临时月度工作计划。在每月的日程表上,每项工作都安排得非常详细。不仅对每一项内容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和保障,而且对去哪一个村哪一户,和谁住在一起,具体开展什么活动都有详细的说明。
支持援藏医疗队组织建设,咸阳市中心医院不做“掌柜”。2011年以来,中心医院对援藏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先后投入60余万元支持援藏医疗队临时软硬件建设。
“援藏医疗队远离家乡和亲人,最担心的是家里有困难怎么办?医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解决了医疗队员的后顾之忧,让我们轻装上阵,我们更有动力去支持身边。”第十批援藏医疗队的罗瑶医生在他的月度思想报告中写道。
5月28日上午11点37分,医疗队在藏族扎西顿珠的家门口,准备帮助他的家人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但扎西顿珠只是埋头整理羊圈,对医疗小组视而不见。
“老乡,老乡...我们是日土县人民医院的医生,我们是来给你免费体检的……”领队张涛走上前去,拉住正准备赶羊的扎西顿珠,热情地说。
“等你体检完了再去放羊?邻居的羊会把草吃光...”扎西顿珠急切地赶着羊群,向医疗队解释道。
“藏区放牧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对藏族人来说,放牧比体检更重要。”看着扎西顿珠慢慢走开的身影,张涛博士非常理解他的想法。
“我们是来提供服务的,不是来捣乱的。”麻醉科宋军医生建议调整下乡计划和时间。
于是,从方便牧民的角度出发,医疗队重新制定了下乡方案,决定让巡逻车跟着牧民走。羊群走到哪里,就把诊所设立到哪里,真正把温暖和服务送到藏民手中。
如何给藏区留守妇女体检?这是一个一直困扰着领袖张涛的问题。
藏区有一个传统习俗“男人不在家,外人不得入屋”。为了避免引起矛盾和误会,医疗队联系驻村干部摸清了牧民的放牧规律,将下乡时间调整为上午放牧前,下午牛羊回圈后。
最后,医疗队决定分成两组。一组白天跟着羊群,主要是给牧民体检。一组早上天不亮就出发,完成了进藏放牧前的妇女体检,下午牛羊回圈后进行牧民体检。医疗队每天往返300多公里,经常在星光的指引下,晚上回到自己的家园。
“扎西得勒...突然突然……”医疗队在热角三村结束了最后一次探访,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村民们热情地围着医疗队,问东问西,不断用藏语表示感谢。一位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老妇人背着一个大布袋,紧紧地握着麻醉师宋军医生的手,把她的干牦牛塞进他的手里。
“我们山里有狼。你晚上出行太危险了。”扎西顿珠和几个年轻人坚持要开车送医疗队回县城。
43天,援藏医疗队总行程5000多公里,走访2个乡镇,走访300多人体检,送出常用药品约8万元。像“塔希德勒”这样的感谢词...突然……”是援藏医疗队听到的最频繁、最温暖的祝愿。
“乌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胸之恩。我愿意以我的蜡烛为烛,为西藏的建设而发光。”59岁的马福安教授在得知日土县人民医院口腔科还是空白人时,作为学科权威,不顾家人劝阻,第一个向咸阳市中心医院党委递交援藏申请。
“口腔疾病和传染病在藏区非常普遍。以前藏民每天坐两次班车,到100多公里外的阿里地区治疗,大大增加了藏民的就医成本,可能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马教授和博士充当先锋,决心补充日土县人民医院空的科室。
“两人承诺在两个月内建成设施设备齐全的口腔科和感染性疾病科两个科室,为医院培养至少两名专科医生。马教授在完善配套设施和教学培训过程中两次晕倒。张涛博士一直在吸氧协调设备器材指导现场施工。”日本县人民医院院长李说起新科室建设的艰辛,眼里满是泪水。
在56天里,马教授和博士实现了他们的诺言。在口腔与感染科成立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一名口腔与感染科医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常见病的诊疗技能,前来就诊的37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西藏医疗队虽小,但他们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生命禁区”树立了先锋队的典范丰碑。
到海拔4800米时,西藏的医疗队员们缺氧严重,头痛难忍,呼吸困难。他们不得不走三步,歇两步,用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的身体。
在上山的路上,罗瑶博士感到胸部刺痛,体温升高,头晕和恶心,他的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所有人都建议他先下山,但罗瑶坚持走下去,依靠吸氧和服药来延缓他的症状。
"与我的奉献相比,我的小病小痛算不了什么。"罗瑶过来休息了一会儿,一边吸氧一边进行身体检查。
临行前,医疗队一起为洪妙做了庄严宣誓。护士长尚云凝视着那张年轻脱皮的脸,紧紧地握着他们干裂的手,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
“我们明年还会再来,然后在边境拜访你。”医疗队员们语气坚定,眼神里满是留恋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