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气是什么气候,梅雨季节天气

聚客2022-05-31  33

梅雨天气(什么是梅雨天气?) 1、什么是梅雨天气?

初夏,江淮地区经常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此时器皿易霉变,故又称“霉雨”,简称“霉”;它也被称为“梅雨”或“黄梅雨”,因为江南的梅花已经成熟。中国史籍中有很多记载。比如《初学录》引用了南朝梁帝的“梅子熟了,雨下了”。刘唐宗元《梅雨》:“石梅迎梅雨,苍茫值晚春。”等等。中国历书记载霉雨的开始和全天:开始的一天叫“霉”,结束的一天叫“霉”。芒果种下后的第一天,酷暑过后的第一天,太阳升起前的第一天。6月6日到15日总是进模,7月8日到19日总是出模。我国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雨季,雨期长,降雨集中,是由主雨带南北位移造成的,一般为东西向。这是春夏之交东亚大气环流转折时期的独特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也就是梅雨。雨带的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的开始日称为“入梅”,结束日称为“出梅”。

另外,由于这一时期空气的湿度很高,一切都容易受潮发霉,所以人们给梅雨起了个别名,叫“霉雨”。明代谢宰行《五杂居天补一》中说:“江南每年三四月,苦雨多,万物皆烂。俗称梅雨,梅花绿黄时被覆盖。从徐淮到北方,春夏常旱,六七月之交,愁雨连绵。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地指出:“梅雨或霉雨,如果沾到衣服和东西,就会出现黑霉”。

2、什么是雨天?

是黄梅季节的多雨期,一般在6月中下旬。

基本上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阴雨天气,也就是黄梅季节家家都下雨。

基本上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阴雨天气了。1.梅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初为雨季。天空空连续几天阴沉沉的,持续降水,时大时小。所以中国南方流行一句话:“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太阳”。连阴雨、高温高湿是梅雨的主要特点。
。雨带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大范围雨带的南北位移紧密相连。
在我国110e以东,汛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主要雨带在南岭山脉及南岭以南地区摆动。个别年份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迁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从1个等待期(5天为1个等待期)或1个10年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往往维持在28n和29n以南。这个时期被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雨带北移至29° n-33° n范围内(即西起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再渡海至日本;从中国两湖盆地南部到淮河南岸),稳定,不太活跃。此时南岭以南地区已经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阳光明媚的初夏,迎来了雨季,暴雨和大暴雨时有出现,一直持续到7月初。这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雨季。
从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向北移动,到达33° 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导致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被称为“黄淮雨季”和“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艳阳高照,进入酷暑季节。这样的天气一直持续到8月底,随后雨带随着冷空气体的逐渐激活迅速南撤,使得雨带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撤退到了华南沿海地区。这种雨带的规律性变化表明,长江中下游梅雨不是孤立的、局地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主雨季活动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长江中下游主雨带在北移过程中的停滞。

【正常梅雨与异常梅雨】
梅雨是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仲夏随之而来。这种季节变化和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复一年大致相同,形成了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年际变化很大。[br/]气象学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落梅”)和“出梅”(或“破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出梅,7月上旬出梅,持续时间在20天以上。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年份,梅雨的起止、梅雨的强度等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有些年份梅雨明显,有些年份不明显,甚至出现空梅现象。比如1954年,雨季持续了两个多月,造成了长江中下游罕见的涝年。但1958年,雨季只持续了两三天,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年。

(1)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开始于6月中旬,结束于7月中旬,即发生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雨季持续时间约20-30天,降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暑热”前后,主要降雨带北移至黄河、淮河流域,后至山东、华北地区。长江流域的阴雨高温高湿天气开始转为晴热少雨的夏季。据统计,这种正常的梅雨约占总数的一半。

(2)梅雨早:
有些年份梅雨开始很早,五月底六月初会突然到来。气象上一般把“芒籽”之前开始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前期梅雨会带来一些异常现象。比如梅雨初期近地面的大气中,自北向南的冷空气空还是非常频繁的。所以雨季开始后,气温还是比较低的,甚至感觉有寒意。农谚说“吃了端午节的棕榈要冻三次”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的农民把气温相对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未来随着阴雨日的延长和暖湿空空气的加强,气温会逐渐升高,湿度会增加,梅雨的固有特征会越来越明显。早梅雨的机会大致是十年一遇。这种提前的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早开始,晚结束,甚至7月下旬结束。雨季持续40到50天,有些年份持续两个月。另一个是开始早,结束早。到了6月底,长江中下游已经进入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经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干旱。

(3)赤梅雨:
与前期梅雨相反,后期梅雨在气象学上通常称为赤梅雨。晚梅雨的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节气已经晚于赤梅雨初,一旦暖湿空气体北上,其影响非常强烈,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体受热后,容易发生强烈对流,所以赤梅雨经常有雷雨和阵雨。人们也称这种黄梅雨为“黄梅”。梅雨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场梅雨的雨量有时候还是挺集中的。

(4)超长梅雨:
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这场洪水是由一场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引起的。今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开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很多,梅雨又来得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时不时有大雨暴雨,持续时间非常长。直到八月初才出现“梅花”。当阴雨天气结束,进入夏季时,已经接近立秋了。今年整个雨季持续两个月,加上五月份的春雨,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盛夏”和“酷暑”后,长江中下游本该是一个晴朗炎热的“雨天”,却始终阴沉沉的,难见阳光。瓢泼大雨不时倾泻到地面,洪水翻滚,“寒意”袭击了许多地区的人们。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7月降雨量普遍达到800-1000mm,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的年降雨量;部分地区降雨量高达1500-2000mm,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降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我国幅员辽阔,经常发生局部洪灾。有的可能是台风暴雨造成的,有的可能是其他天气系统带来的连续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其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快,影响范围比较小。像1954年那样,连续两个月以上的阴雨天极为罕见,导致整个长江流域洪水泛滥。这场罕见的洪水通常与反常的梅雨有关。和98年的洪水一样,也是因为一场特别长的梅雨。

(5)“短梅”与“空梅”:
与格外长的梅雨相反,有些年份的梅雨很不起眼,像匆匆来去的路人。在长江中下游呆了十天之后,他们一路向北。而且这期间雨量不大,难得下一两场暴雨。这种情况叫做“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长江流域从初夏开始就没有持续的阴雨天气。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是阳光明媚,温暖如春,早晚都很凉爽,所以出现了“黄梅季节干松”的天气。本来雨季经常出现的衣服霉变现象几乎不会发生。一旦凉爽的天气过去。然后就变成了盛夏。这样的年份叫做“空梅”。“短暂的遗憾”和“空梅子”平均十年出现l-2次。在“短梅”和“空梅”的年份,经常发生夏旱,有些年份甚至会造成严重干旱。

(6)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的黄梅日子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气温回升,呈现出盛夏的特征。然而,几天后,湿热的雷雨和阵雨再次出现,并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就像黄梅天回到长江中下游,所以叫“倒黄梅”。“酷暑惊雷,黄梅天翻地覆”。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流行的一句天气谚语。意思是梅雨过去后,如果“暑热”打雷,梅雨又要翻了。这话有几分道理。因为梅雨结束后,长江中下游的天气通常越来越稳定,而雷雨则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除此之外,当“酷暑”到来时,通常寒冷空气体不再影响长江流域,雷暴的发生往往与北方一股小型寒冷空气体的南移有关,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重新建立雨带。当然,“倒黄梅”不一定出现在夏日打雷之后。一般来说,“倒梅花”持续时间很短,从一周左右到十天半月不等。但在“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需要注意。由于“倒梅”是梅雨的一种,通常结束后会转为晴热天气。
从上面介绍的各种梅雨中,我们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时还相当悬殊。“入梅”方面,最早是5月26日,最晚是7月9日;《梅花》最早6月16日出,最晚8月2日出,相差一个半月。梅雨最长的一年持续两个多月,可以造成罕见的洪水,而短的一年只有几天,有的甚至出现“空梅”,带来严重的干旱。可见,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远非农历规定的“入梅”和“出梅”那么简单。与正常梅雨相比,“早梅雨”、“晚梅雨”、“特长梅雨”、“空梅雨”、重度“倒梅雨”都属于异常梅雨。答:5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雨季,阴雨连绵。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144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