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条鲤鱼有什么好处,鲤鱼能不能放生

聚客2022-05-31  43

放生有三大忌讳鲤鱼有孕(增殖放流有哪些规矩?)

“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社会共识。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水生生物保护,加大资金投入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与此同时,民间的“放生”也形成了热潮,但盲目的“放生”很容易破坏海洋生态。如何正确繁育和放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记者就放什么、放多少、放多大、放在哪里、什么时候放、怎么放等增殖放流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庄平、湖南水产研究所所长吴远安。

什么鱼可以放进去?什么鱼不能放进去?

吴远安:根据《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条例》的要求,增殖放流的苗种和亲本应为当地原生物种。农业部规划的放流品种主要是具有公共特征的游泳类,以洄游鱼类为主。包括主要物种、稀有濒危物种和特有物种。具体种类包括:主要经济种类中,四种常见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中华绒螯蟹、鳙鱼、黄颡鱼等。常见的海水有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水母、鱿鱼、鲷鱼、大黄鱼、比目鱼等。濒危物种主要有胭脂鱼,也有中华鲟、史氏鲟、鳙鱼、鳞翅目、松江鲈鱼、青海湖裸鲤、大鲵、甲鱼、中国鲎等。这里特有的物种有香花鲥鱼、白甲鱼、倒刺鲃、光倒刺鲃等。

关于什么鱼不能放流,农业农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外来物种、杂交物种、转基因物种等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行增殖放流。根据上述要求,良种(包括选种、杂交和转基因品种)、外来物种和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物种不适宜增殖放流。

庄平:防生物入侵最重要回答“放什么进去”。进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首先要面对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对的会达到预期目的,错的会适得其反,造成伤害。生物入侵是一些不当增殖释放活动的后果之一。这个问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国内外也有很多教训。比如发源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的非洲鲫鱼,在我国珠江形成了自然种群,并繁衍后代,占据了整个珠江流域。现在珠江产量最高的是非洲鲫,而不是本地品种,这极大的影响了珠江本地鱼类的生存空。在一些湖泊中,由于外来物种的引入,当地的土著物种已经完全消失。江苏和合沿海滩涂大面积被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占据,本土植物物种“芦苇”面积大幅萎缩,影响滩涂生态。还有很多例子。我们在进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时,一定要避免“好心办坏事”的结果。我们只能放生本土物种,不能放生外来物种,包括跨水系、跨流域的。外来物种不仅是本地物种,也包括来自中国不同水系和流域的物种。也不可能释放人工杂交体、转基因物种等。防止基因污染。

可以直接播放吗?

庄平:众所周知,温室里的花拿到室外是经不起风雨的,很快就会枯死。人工条件下培育的鱼苗,就像温室里的花。如果直接放入野外水域,会大量死亡,达不到增殖放生的效果,浪费人和钱。繁殖放流前,要加大对放流苗的驯化力度,培养和提高人工繁殖苗在野外的生活力,保证放流苗的成活率和繁殖放流的效果。放流前进行野生驯化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很多,不同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驯化周期。今天我们要进行放流活动,我们进行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放流鱼苗野生驯化实验。可以看到河边已经搭起了几个网箱。我们会提前一段时间把要放生的鱼苗暂时养在网箱里,让它们逐渐适应将要生活的水环境,提高它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摄食能力。放生时,我们会打开网箱,让鱼自然融入自然水体。

何时何地放?

庄平:放在哪里很有讲究。比如湘江的湘江鱼,是四大鱼类的重要产卵场。从产卵场到它们长大的地方有300多公里,比较短。中华鲟在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然后在海里长大。它们之间的距离大约是5000公里。为什么是5000公里?因为它会记得迁移。为什么这么多河流只进入长江?有很多机制和原理还没有研究清楚,包括它的一些记忆,以及这些记忆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每一种鱼对它的时间和地点都有特定的要求。小规模放生时,生存能力差,成活率很低。所以只有放生到一定规模,成活率才能高,但是太大了,这个成本高。所以要注意经济效益,有多大,还有它的成本,存活率,它的生存能力。要综合分析。这部分内容很复杂。放在哪里,多大,什么时候放,很有讲究。不同的物种会有很多关注点。根据每条鱼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早晚放的效果不一样,放在河边和中间的效果也不一样。放在水边和放在河里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每条鱼都不一样。根据其特点和栖息地要求,选择最适合其生存的地方进行放生。

多少钱最好?

吴远安:应该说我们每年都有监测,根据我们的监测排出。打个比方,酉水河基本没有水生植物。因为这个水很深,它的水分变化很大,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应该很好。光线下去后,水草会长得很好。酉水河水生植物很少,我们在里面放大量的草鱼是不科学的。河水很肥,氮磷含量高,浮游动物生物量高,所以我们多放了鲢鱼和鲢鱼。在我们这里,你可以看到石缝非常适合鳜鱼生活。我们现在有一种颜色较深的深色鳜鱼,还有一种更常见的鳜鱼,叫做长体鳜鱼。湖南的鳜鱼有七种。我刚才说的深色鳜鱼和长体鳜鱼非常适合这种情况。它们喜欢躲在岩石的缝隙里,岩石缝隙里有一些小鱼小虾供它们食用。所以放多少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多少和整个生态系统本身。

庄平: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排污的生态容量,或者说环境承载力,以及“放多少进去”的问题。就像人需要吃饭一样。他们吃的少,肌肉就会营养不良,吃的多,营养就会很多。只有当他们吃得太少时,他们才能健康。鱼太多会破坏生态平衡,鱼太少又达不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刚刚好。因此,需要在前人科研的基础上研究环境承载力,根据其水体空和物种组成,综合分析放多少,放什么。应该放生多少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能盲目放生,那样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恢复生态资源,还会破坏生态资源。

民间可以随意“放生”吗?

庄平:放流物种的选择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民间的“放流”活动必须接受渔政部门的监管。

吴远安:建议个人和单位不要随意“放”。如果他们真的想“放生”,可以联系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在他们的指导下进行。

吴远安:现在各地的“放”活动很多,“放”的种类也很多,“放”的地点也比较随意。随意“放”,危害极大。这些被“放生”的水生动物被放生到野外后,很可能会影响该地区其他生物的自然生长和繁殖,甚至给当地物种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原本善意的行动可能会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随意而盲目的民间“放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放生”的种类不科学、定位不恰当是民间“放生”存在的主要问题。经过人工繁殖和杂交改良的动物是不能“放生”的。杂交鲫、杂交鲤、杂交鲟一旦放归野外,可能会导致自然水域鱼类的基因混合和本土物种的退化,很可能会导致该地区其他物种因其杂交优势而数量减少。外来物种不能“放生”。一旦将巴西龟、鳄龟、黄鳝等外来物种放归野外,很可能会打破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当地物种和当地生态造成威胁。凶猛的食肉鱼不能放生。黑鱼、鲶鱼等凶猛的掠食性鱼类在自然界的野外很少见,世界上大部分都是人工养殖的。如果随意放生大量鱼类,会破坏原有的生物链,影响其他鱼类的生存。公园水域和污染水域不应成为水生动物放生的场所。公园水域一般都是封闭水域,不适合太多鱼的生存。鱼类大量放生后,会因缺氧而大规模死亡,从而影响水质和城市景观。一些自然水域由于环境污染,水质较差,不适合大量鱼类。在这些水域“放生”无异于杀戮。

如何评价引流效果?

庄平:要实现增殖放流的成功,需要做到“三分放流,七分充电”,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也就是说放流效果的关键是后期的管理。有些地方出现了前放后抓、上游放下游抓等现象。,肯定会形同虚设,发布工作只会流于形式。放生工作完成后,后期渔政一定要跟上。还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对放流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为今后的放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要做好放生鱼苗的标记工作,这样才能知道它们在野外环境下的生存和活动情况。分子标记技术也有助于解放流对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标记重捕的数据可用于科学评价增殖放流的成活率,是评价增殖放流效果最常用的方法。目前,水生生物的标记技术有很多种,既有简单的物理和化学标记技术,也有复杂的生物和分子标记技术。例如,荧光标记、CWT、PIT和内部锚标记是常用的标记技术。

吴远安:不仅放鱼苗,还放了四条大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让四条成熟的大鱼直接流向我们湘江中上游。当你放下它的时候,用分子生物学标记它。做好标记后,我们会在洞庭湖采集小的,也就是鲢鱼、青鱼、草鱼几个重量。我们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确定了它的遗传基因,结果真的测到了,和我们父母的遗传基因一致,说明我们放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引流效果如何?

吴远安:我简单介绍一下。每年,湖南的四条河流和洞庭湖,湖南的沅水,中国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和放流。每年有超过5亿的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被释放到“四水”和洞庭湖。把这个放下来以后,对我们“四水”的水质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改善我们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监测评估,我们四大家鱼的资源量在近几年增加了5到7个百分点,非常难得。

中小学生参加增殖放流活动有什么教育意义?

庄平:我觉得让中小学生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可能会让他们更快地学习到课程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感性认识方面,印象非常深刻。也许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活动和他们今天所看到的。比如他们不知道我们说的是哪些外来物种,哪些生物入侵。今天,来这里看看。这些鱼是国外的,我们不能放生。上映后会有什么影响,对他们形成感性认识。此外,娱乐应该对他们热爱自然和环保意识产生巨大而良好的影响。我非常鼓励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这比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要快好几倍。

扩散和释放的规则是什么?

本报记者:魏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057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