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今都江堰市)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古蜀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平原西北部。它不仅以大型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闻名于世,而且风景秀丽,山川、桥梁、堰台一应俱全,有“灌城半山”之美誉。
这组图片拍摄于1917年。原图是黑白的。通过着色,更能体现这座古城100多年前的壮丽风光和人文景观。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1917年的瓶口
瓶口是在延伸至岷江的千山(今名灌口山、雷宇山)长脊上人工开凿的洞,是控制内江来水流入的咽喉。宝瓶口右边留下的山头,因与山隔,故名里堆。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格,命名为“水泽”,这是中国最早的水位计。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李兑龙符馆
其实都江堰不仅仅是水利工程,这里还有很多古建筑。大部分与都江堰同时修建,大部分保存完好。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伏龙观正殿
伏龙观位于里堆的北端,宝藏的瓶口就在伏龙观的正上方。其建造日期不详。传说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制服岷江恶龙,锁于桩下龙潭,后人据此设祠祭祀;北宋初,改称伏龙观。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龙宫里的李冰雕像
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在秦赵翔统治的最后一年(约公元前256-251年),他是蜀郡的总督。他在任蜀县令期间,招募民工在岷江流域兴修水利。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他和他的儿子建造的。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水利工程概述
位于伏龙观后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为清末绘制。这些密集的河流灌溉着岷江下游的万亩农田。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余醉都江堰
余醉是一座建在河中心的引水大坝,将汹涌的岷江分为外江和内江。外河泄洪,内河引水灌溉。河流从这里一分为二,气势磅礴。河两岸有一座廊桥供行人通行。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仙浦集桥
普济桥就是今天的“南桥”。1878年,在冠县当出纳的吴烈堂,将每年修缮的2000多两白银余额,交给县令鲁保德,用这笔资金修建了“普济桥”,意图“造福众生”。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冠县南桥
南桥原名普济桥,位于都江堰瓶口下的岷江上。它是南大街和复兴街之间的一座宏伟的走廊式古桥。有“水上画楼”、“河源第一桥”的美誉。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兰所桥
岷江上的安澜桥是中国五大著名古桥之一。它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绳索和竹子,所以也被称为“竹桥”或“绳桥”。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竹桥上的绳子
古代的安澜桥被称为“朱浦桥”。最早的建造时间已不可考,明末被毁。1804年,在何贤德夫妇的倡议下,修建了一座竹索桥,桥的两边都有护栏,还有木制的桥面,让内外江两岸的百姓都能安全渡过潮水。因此改名为安澜桥。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二庙东山门
第二王庙,位于今天都江堰西门外的雷宇山脚下,是为了纪念都江堰的挖掘者、舒勤县令李冰和二郎而建的。第二王庙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现存建筑建于清末民初。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国王第二圣殿的石碑
你知道石碑上的字吗?据说不是一个词,是降魔的词。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冠县道士
观复的道士,一手拿着折扇,一手拿着长烟袋,一手拿着竹竿,正坐在院子里自得其乐。
彩色都江堰:1917年四川冠县龙符寺、安澜桥、二王庙
野外的坟墓
那座孤零零矗立在旷野中的小塔,上面写着“骨肉不同”的字样,显然是一座塔墓碑。它应该有些年头了,塔顶上已经长满了杂草。
文/来源:风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