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80年代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说了一些我身边熟悉的人,他们受益于这个政策,成为了这里知名的富人。在那个收入普遍较低的年代,有些人甚至被称为“杨百万”,过着非常美好的生活。
朋友聊天叹气,后悔当年没有抓住发财的机会。他感叹,那个年代钱真好赚,到了80年代,业余时间摆摊就能赚钱。更有“某某”,当时的闲人,靠卖一些广州的“假名牌”衣服发家致富。
聊天的时候,朋友突然生气了。他认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并没有让像他这样的老实人受益,他随后批评了这一政策。
听到他对这一政策背景和政策本身的模糊认识,笔者不禁有兴趣解释一下“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前后”。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处于特殊时期。当时中国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
当时一个工人工资大概几十元一个月。不要小看这几十元。赚这个钱在当年已经很不错了,能保证全家温饱。虽然省不了钱,但至少能让一家人吃喝不愁。
在七十年代,城市里很少有高层建筑,北京和这些城市的居民住在一片片红砖石板和小平房里。那时候讲究邻里和睦,家家过着差不多的生活。当邻居互相帮助时,没有什么可炫耀他们的财富和攀比的。
上世纪70年代,对于很多人来说,下馆子是一个从来不敢动的念头,虽然那时候一盘鲜肉饺子只要几毛钱。在20世纪70年代,有机会去北京出差绝对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那时候北京几乎没有什么大商场。外地人只好去王府井,逛东风市场和百货商场。他们大多数人都缺钱。买一块布和一些糖果蛋糕带回家是很好的,但当时的人很容易满足。仅仅是感受一下首都的繁华气氛,就会让他们兴奋很久。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男女都穿便衣。那时候买衣服不是去商场随便挑的事。商场里只有几种款式的衣服。买了之后合身的衣服裤子不多,大部分人都买不起。普通人在节假日只能买一块布做一件新衣服。七十年代,男人大多剃短发,女人留辫子,因为营养跟不上。那时候无论男女,普遍都很瘦,在街上很容易看到一个胖子。那时候还没有“减肥”这个词。
70年代,孩子玩具少,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给孩子买零食。当卖冰棍的老奶奶推着一辆盖着厚厚被子的白色木箱冰棍车,一路吆喝,家长给个三五毛钱买个冰棍,孩子们就会觉得很满足,有很大的幸福感。
70年代人们的生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大家都一样穷。
第二,人吃大锅饭,过着几乎一样的生活。没有贫富差距。
第三,从国家到每个家庭,经济上没有抗风险能力。遇到重大灾难,只能咬咬牙,坚持不懈。
据统计,到1978年,虽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600多亿元,国家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做得还不够。人民的生活仍然非常贫困,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排名最低,他们的执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质疑。
如果继续以前的做法,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遥遥无期。
幸好邓小平改变了这一切…
1977年,在叶剑英、陈云等人的积极推动下,73岁、饱经风霜的邓小平第三次归来。他恢复了党政军的领导地位。
邓公的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深刻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性。这位非常务实的伟人意识到:中国不能再胡来了,也受不了了。“我们太穷了,说实话,我对不起人民”。
在短暂访问朝鲜后不久,邓小平访问了东北三省和河北省。在这次访问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后来被称为“北方会谈”。
在“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出了著名的肺腑之言,深深地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他说:
“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是可笑的。只有努力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太穷太落后了,说实话对不起人民。”
外国人说中国人能忍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一点。让我们考虑一下。我们为人民做了多少事?我们必须根据当前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好,使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更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国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大方向已定,接下来就是具体行动和实际操作了。怎么操作呢?
就是实行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做生意,搞活经济,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能拘泥于吃同一个锅,吊儿郎当的旧思想。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将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搞活和解放人们的思想。
既然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灵活解放的人先赚钱,比别人赚更多的钱。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还有下半句,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注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有后半句。我们应该认识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目的。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的“共同富裕”。
只有充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理解和体会国家制定这一政策的良苦用心。
在不同的场合,邓小平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话作了非常具体的阐述。1985年10月23日,他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会见新西兰总理一龙时说:
“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和帮助落后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义务。”
1986年8月,邓小平视察天津时说:
“我的一贯立场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总的原则是共同富裕。部分地区发展较快,带动大部分地区,是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
从邓小平的三次讲话中,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政策的初衷是鼓励一部分人先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然后由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和引导那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使他们最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邓公的“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从70年代到80年代,人们的观念在逐渐改变,有的人转得更快,有的人还抱着旧观念不肯改变。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愿意尝试新事物,有冒险精神,有的人安于现状,抗拒任何改变。所以,当政策放开,当改革大潮兴起,必然会出现一部分人愿意随波逐流,而另一部分人只愿意袖手旁观的局面。即使人的思想可以及时改变,但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决心和意愿、行动力等因素存在巨大差异。按照按劳分配原则,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看到一部分人有勇气试图通过改变观念先富起来,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效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就会体现出来。
邓小平的“先富带动后富”理论是在当时人们习惯于“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社会氛围下提出的。这可以说是一场革命,是对传统平均主义思想的巨大突破。
从实践来看,“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确实使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彻底解放了全中国人民的思想。
当然,我们不应该回避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有些人用非法手段致富。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但这些瑕疵掩盖不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掩盖不了当时“先富起来”理论发挥的巨大指导作用。
“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在当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前瞻性的、指导性的理论,但不是造成目前贫富差距大的主要原因。
先富起来的都是哪些人?为何你没富?先富起来的都是胆子大,没有顾忌,敢于尝试的人。
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他们从来不会过分担心,也很少让各种因素妨碍他们。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小而不起眼的企业开始,而另一些人则确定了一项业务并抓住了机会。他们越做越大,挣得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获得了更多的经验。于是,当绝大多数人还在逐渐适应和接受新思想的过程中,他们的口袋就先鼓了起来。他们走在别人前面,这些人最终会成为先富起来的人。
我们不必承认,先富起来的人也包括那些利用改革开放初期法律政策不完善,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方法致富的人。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虽然很多先富起来的人不是靠勤劳致富的,他们的钱也不干净,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社会经济总体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
“让每个人都先富起来”的政策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政策是成功的。
有些人抱怨他们没有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中受益。就像我朋友,一说起这个政策,他们就很不满。
其实他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像他自己说的,改革开放初期,他有兴趣在业余时间摆地摊,做点小生意,但是不敢面对自己,吃不下苦,看着别人,心里不平衡。
别人离职下海的时候,他不愿意去稳定的国企工作,因为害怕失败而犹豫不决。
当身边的同事辞掉工作,跳槽到私企赚取高工资的时候,他担心自己在私企的工作得不到保障,不敢突破现有的安逸,满足于自己难以为继的生活状态。
机会被他一个个错过,最后只能挣着微薄的工资发牢骚。
但即使没有赚到更多的钱,他也必须承认,自己的生活水平比七八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我朋友的情况很有代表性,他能代表非常多的人。只要没有偏见,就没有人会质疑邓小平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中国彻底告别短缺经济,提高了14亿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富强。他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