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来,主张变法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都失败了。王莽尤其成了千古罪人。所以没人敢谈政改。
他一手抓着孔子,一手抓着皇帝。
如果我们是1894-1898年时期的人,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一个小日本打败,战败后要割地赔款,难道我们就没有救国的激情和激情吗?而如果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没有新知识新技术,只会写八股文,只会读书,只会中国的经典,那我们的救国大计岂不是离不开经典,必然会写出一些空博大而优美的文章?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中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符合古训,适合当前的形势,而且他的文章我们很佩服,他的论点刚好符合我们的胃口,我们难道不会支持他吗?康有为就是这个时代的这样一个人。
康有为,广东南海县人,生于咸丰五年,1855年,比孙中山先生大十一岁,家族世代受教育。他的导师和他的丈夫朱九江给了他一个教训。除了准备他参加考试,取科目名之外,他还特别关注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所谓的实学。他不懂任何外语,在戊戌变法之前,他从未出过国。但他去过香港和上海,看到西方人当地行政的整洁,受到很大刺激。他觉得这个美丽的政府必须有文化和思想背景和深厚的泉水。可惜当时国内没有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康有为只能得到江南制造局和教会翻译的初等天文、地理、格致、兵法、医学和耶稣会经典等书籍。然而,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能举一反三,又因为自己小,能博采众长,在学术能力上自然开拓出新的境界。”
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领导的自强运动仅限于物质方面,非常松懈。梁启超后来批评他说:
李鸿章知道有洋务,却不知道有国事...他在西方是那么有钱有势,从来没有听说过。他认为中国所有的文物和政教风俗都比其他国家优越,达不到的就是枪、炮、船、铁路、机器。但是我学这个,西化就可以完成了...知道有军务却不知道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却不知道有内政,知道有朝廷却不知道有国民。日本人怪别人不懂大局,但自己是有大局意识的...他们很少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不是在国家,而是在人民;我不知道为什么泰国西部所有的国家都能够改土归流,但是他们学会了新宪法,变得富有,他们的机会总是来自底层而不是上层。
这种批评是很正确的。然而,李鸿章的材料改革遭到了当时人们的反对。如果他进一步改革他的政治态度,当时的人民不会允许他。甲午战争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已到。康有为应该提倡李鸿章不敢提倡的变法。这就是所谓的政治改革运动。
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来,主张变法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都失败了。王莽尤其成了千古罪人。所以没人敢谈政改。士大夫阶层认为法制是先人的法制,先贤的法制是代代相传的,永远不能改变。康有为知道,除非自己先打破这种思想的困难,否则就没有办法启动变法。所以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他写了一篇考孔子变法的文章。他说孔子根本就是一个改革者。孔子《春秋》的目的是改革法制。《春秋》的真谛可见于《杨公传》。《杨公传》讲的是“三制”,也就是说夏商周的法制没有沿袭,每一代都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自己的法制。《杨公传》也讲了“张三世”,就是说专制政权反乱世,立宪政权反太平世,共和政权反太平世。康有为出书的目的是抓住孔子这个思想的傀儡,以此来打压反对变法的文人。
康有为是甲午战争中期的举人,第二年就中了进士。在国家危机期间,他是一个暴发户。他借机组织社团,发行报纸进行宣传,有相当一部分人附和了他一段时间。他们大多不知道他的理论,也不知道他的具体改革方案,只有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战友。但他的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仿佛全国舆论都支持他。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皇帝开始的。在民族危机严重时期,他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宣讲救国之道。光绪也是受时局刺激,想救国。他先研究康有为的著作,然后召见康有为。光绪非常赏识他。因为种种困难,只在丞相衙门里教他走路。1898年春的分而治之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皇帝。于是,他派康有为的四位同志杨锐、刘光第、徐琳和谭嗣同去军部工作。1898年4月23日至8月初,康有为辅佐光绪进行百日维新。
在这一百天里,康有为和他的同志们推行了许多新政策。有两件事最重要。第一,今后政府的考试将使用政治和经济策略,而不是八股文。换句话说,未来的学者不能靠空话,而要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组织。康有为裁掉了很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比如詹士府、总政治部、光禄寺、鸿胪寺、太普寺、大理寺,还有同城总督、治不了河的总督、不运粮的粮道、不分盐的盐道。同时他增加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就像我们现在的经济部一样,推动经济建设。这两个伟大的新政策,在我们今天看来,早就应该实施了。然而,在1898年期间,虽然国家危机如此严重,但大多数人都反对他们。为什么?一句话,断了他们的饭碗。大家都知道废除八股,提倡实学,但是几百个翰林学士,几千个进士,几万个举人,几十万个读书人,几百万个子弟学生,都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为了升职付出了多少努力。一旦八股被废除,他们就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掉的官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都恨得咬牙切齿。
自从康有为抓住皇帝推行新政,反对新政的人就包围了西太后,要求“太后保撤”。此时光绪虽为皇帝,但实权仍在西太后手中。他们两人长期不和。这时候西方太后想干脆废了光绪皇帝。新兵于是请求正在天津训练的袁世凯给予军事援助。袁世凯嫌他们勇敢,不肯合作,泄露了他们的秘密。太后主动囚禁光绪,说皇帝有病,不能当局长,太后管政事。康有为逃了,还有的逃了,还有的在西太后被处死。他们的新政策被完全否决了。
选自《中国近代史》,2021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国学的开山之作。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
一本书,读的是中国近百年的史实。
附录祁山与鸦片战争、李鸿章等。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史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写于1938年,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把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浓缩成不到10万字,主题鲜明,史论兼备。书中对鸦片战争、田萍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详细解读,有许多新意;我们还对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等历史人物进行了适当的评价。
这本《齐山与鸦片战争》、《李鸿章》等七篇散文的合集,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者自述
“我在清华教书的时候,想用十年时间写近代史。抗战之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性似乎减少了一天。”当时他“辞任驻苏大使,在行政院政务处尚未复任,在汉口安逸了几个月。”“虽然他身边很少有书,但是...他就自己对现代历史的印象做了一个简短的初步报告。"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今邵东)人,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外交家。1911年,他赴美留学,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首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一起成为南开大学历史的奠基人。1929年调任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他对清华大学历史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他的名著《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
著名评价
半个世纪以来,有多少现代作品超越了它?如今那些致力于获奖的“帝王巨著”,加起来都比不上这本书的分量。
——何炳弟
蒋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近40年来,江先生在这方面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气象,使中国近代史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郭廷以
他在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近代史的科学基础。
——李记
这本书,他称之为“初步报告”,篇幅不大,但学术含量很高...近百年的历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读起来很轻松,也很耐读。
——沈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