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中的很多政策,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了解商鞅变法的特殊之处。
商鞅强调用愚民来管理老百姓。他要求把文明民间思想的儒家经典全部上缴烧掉。人要为朝廷服务好,但是想七八遍就不好了。仁、义、礼、智、信,人们需要了解什么?
此外,商鞅还强调对轻罪重罚。你什么意思?就是你在路边摊上抓一把韭菜,可能会被拖到菜市场门口去割脑壳。
商鞅建立了监督举报的机制。这是干什么用的?就是鼓励老百姓互相举报,互相监督。人都是自己做的,没时间跟法院对着干。
我想很多朋友看到这里都会不寒而栗。商鞅到底在搞什么?人们就是这样被对待的吗?其实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国富民富一直是人类社会讨论的焦点。
国家要富强,那么老百姓必然要交各种税,老百姓自然就穷了。老百姓要想富,那么国家必然需要轻劳动,然后国家就穷了。显然,商鞅是《国富论》的坚定执行者。
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定。商鞅不允许父亲、儿子和兄弟住在同一个房间里。什么情况?
第一,商鞅实行小家政策。
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儿子、兄弟住在一起是很常见的。尤其是那种大家庭,几十个人的大家庭,都是住在一起的。
但是,商鞅严厉打击了这种行为。但如果家里有两个儿子,到了成家的年龄,就必须和父母分开住,自己出去立门户。
实际上,这是一种改良主义。此前商鞅已经颁布了“异子之分”的法令。法律要求,如果家庭中有两个成年男性,但没有分居,那么户籍税要加倍。
后来这个法律细化了,就是上面说的这种情况。那么问题来了。商鞅变法为什么要干涉别人的家庭人口?这是不是太详细了?
第二,小家庭政策的原因很多。
对于整个秦国来说,这是一剂猛药。因为很多改革法律可能不涉及某一部分人。但是分家制度涉及到秦国的每一个人。而且是拆散亲戚,说到底还是有点不厚道。那么商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商鞅要改变容帝留下的旧习俗。
秦国虽然是联合六国的强国,但其实刚起步的时候,秦国是专门为周王室养马的。所以《大秦赋》里,周王会说秦王是他们家的奴隶。
马群如何成为强秦?自然是不断吸收周围的力量。可惜秦国周围都是戎狄,也就是未开化的部落。
所以秦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自然吸收了大量的戎狄势力。这件事对秦民风的发展影响很大。
狄荣父子同居,常有后妈改嫁给儿子,嫂子改嫁给姐夫等一系列事情。这在中国文化面前很难接受。商鞅要改变的正是这种现象。如果家里人都是直系亲属,那就不会有这种俗了。
秦国一直被山东六国看不起,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野蛮习俗。商鞅变法逐渐促进了秦国的文明。
第二,分家自然会增加户口。
商鞅变法时,秦按户口收税。如果以户籍为单位,那么人户分离的优势自然会体现出来。
如果儿子一个人出去生活,就要靠自己了。自然要服兵役,做徭役,交户籍税。虽然幼子负担加重,但秦国变相强大,商鞅顾全大局。
但你要知道,不是每家每户都有钱盖房子娶老婆的。那么这些可怜的孩子呢?很明显,它已经成了社会上的流浪儿,或者只能去其他家庭领养。
第三,小家庭便于法院统一管理。
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不是简单的团结力量。五口以下的家庭人口相对较少,以妇孺为主,管理起来非常方便。
最重要的是分家后,大家的利益会相互独立,不容易聚在一起做事。只有利益一致的大家族才会联合起来一起做事。
每个老百姓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小家的利益。法庭笑哭了。毕竟,不管他们受到多大的挤压,这些人还是会忍受的。他们又弱又不团结,自然什么也做不了。
第四,增加消费。
促进消费的现代方式是发放消费券。发放消费券真的能促进消费吗?没钱就是没钱。你能变出一朵花吗?
商鞅的这一套策略,实际上无形中带动了秦国的所有产业。成年男生,分出来单身,想娶老婆?没有老婆,在外辛苦一天,回来连饭都吃不上。
你要盖房子吗?没有房子,就问你,小两口住哪里?那时候就算盖房子成本不高,至少也需要人力物力。这样秦国的经济就会振兴!
你要生孩子了吗?生完宝宝,要喝奶粉,要上幼儿园,或许还要给宝宝准备一套学区房。不买当地的房子,但是不能上学!
人们可以在分家的过程中,从对方身上赚取自己应得的报酬。我们自然可以逐渐接受人户分离带来的损失。
总结:都说商鞅变法好,可惜没人愿意成为秦敏。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现代人总是站在上帝的角度看历史问题。他们觉得商鞅变法真的很好,因为它壮大了秦国,使它有了统一六国的资本。
但是,如果让你在商鞅变法下成为秦国公民,你愿意吗?就算你愿意,你心里也不会愿意。虽然普通人永远是韭菜,但商鞅手里的镰刀似乎特别锋利。
普通人要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看问题。是不是更关心民生更贴近现实?而且商鞅变法的残余势力也是15年秦亡的主要原因。不信你看秦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