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蜀吴三足鼎立。北方的曹魏在其统治下占有最广阔的土地,拥有最多的人口。就国力而言,曹魏最强,吴栋次之,蜀汉最弱。而《三国演义》奉行尊刘贬曹的思想,将视为三国时期的正统王朝。
视为正统,尊刘贬曹,不是罗贯中的主张。从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到最终成书《三国演义》,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可以说,尊刘贬曹,以蜀汉为正统,是由我们民族一千多年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最终决定的。
按理说,魏国接受汉献帝退位,就是继承了汉朝的正统地位,三国应该以曹魏为正统。然而,在无数人的参与下,《三国演义》中的蜀汉成了正统,曹操成了汉贼,曹丕成了篡位者。《三国演义》很重视刘备的皇族血统。“中山王静之后”、“孝景帝曾孙”、“刘皇叔”等标签,都成为刘备的金字招牌。但是,是不是有了皇族身份,刘备就是正统了,就可以像东汉光武帝刘秀那样延续汉朝的江山了?
答案是否定的,刘备并不是东汉末年唯一一个有皇室血统的人。刘表、柳岩、刘璋和刘玉都是皇族的后裔。此外,刘表和柳岩比刘备强大得多。更何况,刘备是韩晶的孙子。他连自己都说不清楚。《演义》中汉献帝查阅族谱,认刘备为皇叔,并不是历史的真相。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东汉末年的汉朝后裔很多,其中不乏有权势有名气的人。为什么只有刘备的蜀汉被认为是正统?答案是:刘备是仁君,仁在刘备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友爱互助,就是关心弱者,帮助穷人,帮助别人。传统的道德充满了仁爱,比如“仁者,欲其人也”,“我老了,我老了,我年轻了,我年轻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国演义》讲的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所以很自然地把“仁”和“政”联系起来。如果君主爱民如子,实行仁政,就是仁政,自然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从孟子的“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不体现了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思想。但是,真正讲“民本”的是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最能体现仁的自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关于刘备仁义的描写。“今之局面,唯曹操与我相左:曹急,我宽,曹暴,我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移民为本,是古今中外成就伟业的最重要的东西”。《中国演义》中刘备的话,体现了仁政、民本的思想。演义里还描绘了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大军南下荆襄,刘备带着人过河,路过刘表墓。玄德引众将拜于墓前,哭曰:“无才无德,辜负兄重托,与民无分。兄弟,看在上天的份上,救救荆襄百姓吧!”很悲伤的话,军民都流下了眼泪。《三国演义》对刘备“仁”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
因此,由于刘备是仁慈的君主,蜀汉自然成为三国中的正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