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从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进沙子里,但实际上很多人在现实中并没有见过鸵鸟,更不知道它们遇到危险时的行为。所以,你觉得鸵鸟真的会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把头埋进沙子里吗?鸵鸟遇险时真的会把头埋进沙子里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鸵鸟真的会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把头埋进沙子里吗?
鸵鸟
我不会。鸵鸟遇到危险时不会把头埋在沙子里。受到惊吓时,鸵鸟会以极快的速度逃跑。如果他们不能转身,他们会平躺在地上,蜷缩起来,用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丛,这样就不会被敌人发现。鸵鸟的头靠近地面时,能更快地听到远处的声音。
侏罗纪鸟类出现以来,对白垩纪进行了广泛的辐射适应,进化出各种水鸟和陆鸟来适应各种环境。进入新生代后,由于陆地上恐龙的灭绝,在哺乳动物发展成大型动物之前,其生态地位大多被鸟类取代。比如北美始新世的穴居鸟,是一种体型巨大但不会飞的食肉鸟,填补了食肉动物的真空状态。恐龙是南美洲中新世的大型食肉鸟类,不会飞。也填补了当时南美食肉动物的空短缺。
其实鸵鸟的祖先也是一种会飞的鸟,那么它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呢?这和它的生活环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鸵鸟是一种原始的残鸟,它代表了动物在空旷的草原和沙漠环境中逐渐向高大、好跑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进化方向。同时飞行能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非洲鸵鸟的奔跑能力是惊人的。它的脚趾有减少的趋势,因为它适合跑步。它是世界上唯一只有两个脚趾的鸟类,外脚趾较小,内脚趾特别发达。它能跳空2.5m,一步跨度8m,每小时冲刺70km以上。同时,粗腿是非洲鸵鸟的主要防御武器,甚至可以杀死狮子和豹子。
鸵鸟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不会飞的鸟,常被归类为走鸟,填补了各种岛屿或特殊地区缺乏哺乳动物的空位置。著名的例子有新西兰的恐鸟,澳大利亚的跑鸟,马达加斯加的象鸟,都是在人类出现后不幸灭绝的。然而,一些幸运的步行鸟,如非洲的鸵鸟,澳大利亚的鸸鹋和火鸡,新西兰的几维鸟,南美洲的乌鱼,至今仍然存活。
这些步行者最大的共同特点是胸骨扁平,没有龙骨突起;然而,在飞行能力逐渐消失的过程中,用于飞行的强大胸肌及其附属部分变得不必要。不过还是要搞清楚这些鸟有没有血缘关系。
顺带一提,渡渡鸟也是一种不会飞的陆生鸟类,但它不是走鸟的近亲,而是鸽鸽类的一员,所以不具备像走鸟一样奔跑的特征。
生活习惯:
鸵鸟
鸵鸟群居生活,它们每天行走。它们适应沙漠荒地的生活,嗅觉和听觉敏锐,善于奔跑。跑步时,它们通过拍动翅膀互相帮助。它们一步可以跨8米,速度可达70公里/小时,跳跃高度可达3.5米。为了收集沙漠中稀缺和分散的食物,鸵鸟是非常高效的进食者,这要归功于它们开放的阶梯瓣,长而灵活的脖子和准确的啄食。鸵鸟啄东西时,会将食物聚集在食道上方形成一个球,然后通过颈部食道慢慢吞下。由于鸵鸟啄食时不得不低下头,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所以它们不得不不时抬起头四处张望。
鸵鸟常以5 ~ 50只为一组生活,常伴有食草动物。鸵鸟可以用它强有力的腿(只有两个脚趾,主脚趾发展成蹄子)来躲避敌人,受惊时速度可达每小时65公里。来不及躲避,它干脆把潜望镜般的脖子平放在地上,蜷曲着身体,用深褐色的羽毛伪装成石头或灌木,在薄雾的掩护下,很难被敌人发现。此外,鸵鸟保持头部和颈部紧贴地面,这有两个作用。一是他们能听到远处的声音,有利于尽快避开危险;第二,可以放松颈部的肌肉,更好的消除疲劳。
鸵鸟在繁殖期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当其他雄性靠近时,用翅膀驱赶它们,并发出叫声。他们的叫声又大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