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欧洲车思维,如何做好一台中国车?

艺术形式有哪些2022-09-28  6

用欧洲车思维,如何做好一台中国车?

出口转内销,这个事情在汽车领域,在以前,只有具备全球化能力的车企才能做到。电动车时代,在电动车最受欢迎的中国市场,中国品牌已经开始向海外市场输出自己的电动车产品。

但是仅仅出海是不够的。中国车企要想真正做到全球化,就要进一步认识到一款新车可以在全球主要市场同步上市销售。要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从产品定义开始,就要按照全球最高标准和全球通用的消费偏好进行设计和开发。这就是所谓的出口转内销。

9月13日上市的MG木兰,正在探索这条道路。名爵品牌在欧洲有着天然的认知优势,名爵木兰更像是一款针对欧洲市场开发,然后引入中国的车型。在国内市场,有类似感觉的车型还有大众ID.3和smart #1。

但是,众所周知,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的消费偏好差异较大。如果想同时适合中国人和欧洲人的口味,产品定义有什么特点?借着这个MG花木兰,我们想谈谈这个话题。

在欧洲,木兰想做电动高尔夫?

12.98-18.68万元,花木兰这个价位冲击国内10-20万元代步车电动车蓬勃发展的市场。向上主要同类机型,包括海豚、Meta PLUS、好猫、ID.3、smart#1等。巧合的是,除了海豚,所有这些型号都在欧洲市场销售。

如果要说产品定位和更“欧式”的车身造型,木兰和ID.3无疑是最接近的。两者都是高配两厢车身造型,同样拥有四轮四角的高轴距比。在定价上也比较接近。

不过两者更相似的其实是对配置的理解,而这也是木兰最像欧系车的地方。

除了低配置的入门级车型,花木兰的选择是两个问题后的答案:是要双电机四驱,还是要长续航?

我们来对比一下今年1-7月几款电动车各续航版本的份额。海豚多是12万以内的版本,元PLUS多选择15万以上的长续航机型。好猫的主要销售集中在15万元以下的标准续航车型。

因此,售价13.98万元的木兰标准续航车型将主要面对来自海豚、好猫和ID.3的低配车型的竞争,而售价16.38万元的长续航车型将主要面对来自元PLUS和ID.3的高配车型的竞争,至于0-100km/h标称速度达到3.8秒的四驱版顶配车型,如果消费者真的去追求这个卖点,实际上不会有顶配车型的竞品

如何看木兰想做欧车?因为木兰的配置,他特别偏爱欧洲消费者喜欢的驾乘操控水平,但对舒适性水平有所取舍。

首先,花木兰是全系后驱(顶配四驱),全系后五连杆悬挂,这在同级别车型中非常少见。目标也是全尺寸后驱和后多连杆悬挂的ID.3。后者,在大众品牌内部,已经是“电气化高尔夫”的负责人,而木兰则扮演“电气化高尔夫”的挑战者。同时,木兰的魔方电池,高度仅为110mm,有利于降低整车重心,改善驾驶姿态。

但同时,除了顶配车型,木兰没有天窗,没有后排扶手,副驾驶电动调节,前雷达。在有望成为主要销售车型的标准续航车型上,木兰仍然使用织物座椅,并且没有L2辅助驾驶。而且就内饰的科技冲击力而言,花木兰是国内众多电动车中比较平淡的一类。

所以在接近的价格下,木兰在“底板”上花了更多的成本,而不是像大多数中国品牌电动车一样在“顶板”上打滚。

在上市的时候,木兰还公布了德国31,990-37,990欧元的指导价,与德国的ID.3基本持平。不难看出,花木兰更大的野心是在欧洲市场与ID.3正面竞争,力争做电动车时代的高尔夫。

欧化定位适合中国市场吗?

如果考虑到欧洲市场的偏好,木兰的产品策略是合理的。目前木兰的智能网联能力,虽然在国内不算稀奇,但在佛系欧洲电动车市场已经相当突出。在欧洲消费者非常注重驾驶品质的同时,木兰却要下大力气才能做好。

但是在国内市场,屏幕不是很大,也没有专门的智能设备。花木兰能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吗?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件事。

在国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消费者,对欧风钢枪车型情有独钟,对驾驶品质有一定要求。本来ID.3希望以“电动高尔夫”的姿态抓住这群消费者,但由于种种原因,ID.3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在这一点上,木兰可以尝试去争取。有了环球车、3.8秒、纯电动平台等的背书。,木兰的驾驶品质是踏板车市场争取差异化人群的关键。面对这类人群,木兰在驾驶水平之外的部分比ID.3更有优势。

我们曾经说过,纯欧系汽车不适合中国市场。然而,经过欧洲车企在中国多年的努力,中国消费者独特的喜好已经反馈到欧洲车企在欧洲推出的产品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消费者和中国消费者的偏好正在走向一个中间平衡点。虽然没有趋同,但趋势是接近的。

这就给了花木兰这种在中国开发、面向世界的产品一个机会。尽管产品定义的配置取向,花木兰更像是为欧洲开发的车型。但花木兰也能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市场保留最基本的需求元素,至少不会让中国消费者觉得有明显的短板。

而且从MG品牌国内渠道和销售主要在省会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的结构来看,木兰有机会开发一款在代步车市场稀缺的空白色,以出色的驾驶品质作为营销重点。

写在最后

花木兰给出了全球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凭借MG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认可度,打造一款主要首选欧洲市场,并能在中国开拓差异化市场的汽车车型。实际效果,只要看看花木兰在中国和欧洲的销量,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品牌电动车在中国的全球化,既是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外溢,也是技术、产能、消费理念的必然输出。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哪个市场是基础,考虑哪个市场,是对产品规划的新挑战,还是我需要创建一个通用的产品定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8225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