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捅破天了吗?卫星通信现状与展望

玛尔斯2022-09-27  26

华为捅破天了吗?卫星通信现状与展望

日前,华为Mate50系列苹果iPhone14成为热门话题,两大智能手机公司被曝支持“卫星通信功能”。以华为Mate50为例。作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卫星报文的大众智能手机,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通过畅联App发送报文。但这距离拿起手机连接卫星打电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卫星通信离我们有多远?为什么大厂都在炒作相关概念?

大厂抢着推出卫星通信技术是在炒概念吗?

我可以肯定地说“不”,但消息通信显然是2G时代的产物。来过的人应该还记得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记得那个通宵发消息和朋友聊天的时代。到目前为止,虽然天空中有许多卫星,但没有一个卫星系统是为了服务全世界用户的日常通话而设计的。无论是铱星还是海事卫星电话等。,都服务于专业领域。它们的特点是总容量小,成本高,只能临时或行业内使用,如远洋邮轮等。

那么为什么手机公司会看重卫星这个概念呢?首先,对于大众来说,卫星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高科技,手机绑定卫星通信的概念更有利于营销,助推行业。其次,手机行业同质化太严重,需要新的技术和功能来刺激,而卫星通信则是“随心所欲”。最后,华为的功能虽然很多用户没有,但可能“救一次命”,满足了用户对安全的极度渴望。

移动卫星通信不会取代基站通信

手机之所以有信号,是因为连接了基站,这是基本的通信原理。但是连接卫星是另一个层面。低轨卫星,比如马斯克的星链,也是距离地球400多公里,同步卫星距离地球3万多公里。如果你的手机要和几百甚至几万公里外的卫星通信,那肯定需要很大的发射功率,天线必须很强才能接收到微弱的卫星信号,这和我们现在手机所有的内置设计都是不兼容的。

昂贵的2G功能的卫星电话显然不是人们的刚需。建立一个移动通信网络是昂贵的,但建立一个可以服务全球的卫星通信网络更昂贵。而且全世界的运营商都花了无数万亿铺设自己的通信网络,他们不会允许这样的卫星网络出现。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应急卫星通信功能很可能会从早期采用者技术发展成为未来手机的标准技术。毕竟从用户安全的角度来说,可以解决基站覆盖不足的缺陷。

专用是现阶段卫星通信的核心价值

目前,卫星通信仍然是一种工业应用和应急保障。比如救灾,无人区探险,远洋船舶等等。包括抗震救灾,救援队肯定会带卫星电话。因为卫星的通信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卫星通信的服务费用非常昂贵。目前海事卫星电话国内每分钟1.8元,海外每分钟6.8元;国内铱星通信每分钟6.4元,国外漫游每分钟12元,不算终端费用等等。

用于四川地震灾区手机信号通信的无人机

但是对于灾区的普通移动通信,中国移动还是无人机,利用无人机上的基站进行信号覆盖,这是基础通信服务的基本盘。

马斯克难破,民航飞机WIFI或尝鲜

据媒体报道,运营商T-Mobile宣布,将与马斯克星链合作,在中北美乃至全球范围内提供无缝手机通信覆盖。但这只是一个概念。目前马斯克的星链建设远远低于目标。甚至可以说,按照现在的发射速度,星链是一张永远也建不起来的网,因为卫星是有寿命的,现在的发射速度和进度远远不够。包括使用费在内,现在星链的月租费也就几百块钱,跟我们的宽带包年差不多!

所以星链现在能在一定程度上覆盖北美,靠的是一个巨大的天线,作用只是宽带网络,不是手机的通信和数据。马斯克和T-Mobile的第一步和华为差不多。先从卫星新闻说起,这个不能马上实现,还得等马斯克的新卫星上天。

而且T-Mobile还要定制手机,因为卫星通信和频段跟普通移动通信不一样。而且相对于接收基站的信号,接收卫星信号所需的硬件体积要大很多,信号远不如基站稳定。

贵,手机大,信号差,网速慢。基于这几点,对于中国“基建疯狂”的建设能力来说,这种手机就算天真的出现,在中国也是没有市场的。

现在很多飞机都提供机上WiFi,其实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但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这种卫星上网不仅价格昂贵,而且速度非常慢,只能实现微信定位和微信文字传输的功能。

为什么网速差?这是因为卫星使用KU波段转发器,下行带宽只有50M。一个平面或者一个区域共享这个带宽,所以只能是群发文字聊天,很难支持流媒体。

卫星高昂的制造成本、发射成本和有限的能力,注定了这项技术只能通过成本服务于应急或商业用途。在航天卫星的发射仍然依赖于高昂的化学能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带着手机出门,用卫星打电话,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中关村在线原创。中新经纬和中关村在线共享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抄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8145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