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车当手机卖的,也只有华为了吧

1英里2022-09-27  15

拿车当手机卖的,也只有华为了吧

2022年9月6日下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华为Mate 50系列暨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AITO品牌首款全电动SUV——AITO文杰M5 EV。

除了智能生活新品发布,整场发布会充斥着余承东独有的“余氏比较法”:

Mate 50新手机发布时,iPhone 13 Pro Max会全程对标;

在介绍上个月发布的FreeBuds Pro 2耳机时,PPT上的伴侣是索尼去年发布的旗舰WF-1000 XM4降噪耳机,以及苹果AirPods Pro,这是数字媒体最常比较的;

AITO M5 EV发布时,特斯拉Model Y是余承东@收到最多的,奔驰GLS460 4MATIC、奔驰GLE 350 4MATIC、宝马X5 xDrive30Li、奥迪Q7 45 TFSI等友好车型也表示不要cue...

是的,无论是手机、耳机还是汽车,没有一个国产品牌。

在现在的环境下,“百万豪车”这句话在整个过程中只被提了两次。也许演讲者已经非常克制了。

发布会上,余承东用40多分钟的时间谈到了最重要的新手机和新车。对于一些朋友来说,这甚至不足以让他们吹嘘自己手机的影像能力,所以这个领域的信息密度格外高。

但前提是这是汽车的上市。

和今天上映的,画风太不一样了。

纯版M5还能继续热销吗?

在发布会前几天的预热阶段,余承东曾将AITO M5 EV称为“全球颜值最高的SUV”。

作为寻程系列的第一款纯电动汽车,在用动力电池和电力驱动系统更换了增程器之后,AITO寻程M5的尺寸变得越来越短。车辆长度从4770mm增加到4785mm,高度从1625mm压缩到1620mm,宽度和轴距保持不变。

作为一个推出不到一年的品牌,AITO有着非常火爆的M5销量。在刚刚过去的8月,AITO单月销量10045辆,几乎没有经历新品牌的认知传递期和产能过渡期。因此,自从M5 EV宣布以来,许多人都想知道纯电动版本能否通过上一层楼来实现销量。

毕竟,当增程版M5发布时,增程版还是一个“利基”市场。当时,只有李ONE和FREE两款增程SUV。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是更广阔的市场。然而,市场也伴随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比如30万纯电动车区间,很难避开单品之王Model Y。在整场发布会上,Model Y也是余承东除了自家产品之外被提及最多的一款车。

就尺寸而言,M5电动车的边界与Y型没有太大区别,但M5电动车的边界更长更宽一些。从价格上看,M5 EV和Model Y的交集很小,只有双电机性能版的M5 EV和单电机版的Model Y价格相同,都在31万+。

单比较这两款,续航能力基本相同。在动力性能方面,用M5的双电机去碰Model Y的单电机,AITO颇有点像田忌里的赛马。

当然,对于价格更低的M5单电机版,虽然避开了Model Y的价格区间,但也难免会和比亚迪唐EV单电机版,广汽AION LX单电机版,以及价格相近的极氪001 WE版进行比较。从续航里程和动力性能来看,M5纯电动版并不占优势。

从用户最关心的能量补充体验来看,拥有自营能量补充系统并支持超快充电性能的产品自然略胜一筹,比如拥有V3超级充电桩和自营充电站的特斯拉,支持大功率快充的广汽AION。问:M5纯电动版在发布会上没有透露其自建充电网络的意图。快充不到半小时支持10分钟充完129公里30%到80%。

自营充电网络经验不足,求社区尝试通过软件弥补。因此,在M5纯电动版上,增加了增程版所没有的“超级省电模式”。当功率低于15%时,可以“挤出”12km的应急续航里程,避免车辆动力故障。

适中的硬件性能和软件优化的体验似乎是M5 EV版的策略。

不仅在能量补充方面,在驾驶体验和智能方面也是如此。M5 EV首次搭载华为研发的华为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根据路况和车轮附着力动态调整扭矩,提高通过性,增加续航里程。

智能方面,M5没有配备华为先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只配备了L2级别的辅助驾驶能力,在余承东口中已经“够用”了。这是一条安全的路线;在智能驾驶舱方面,鸿蒙系统系统的加持,让M5更加贴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应用需求。智能体验恰好是问问世界系列的最大卖点。

严格来说,M5和Model Y在受众群体上有着不小的区别:选择Model Y的消费者会被它的长板所吸引,细节体验上的小缺点看似无伤大雅;M5就像一个木桶,每块木板都不长。参数方面中规中矩,要靠细节的体验来打动用户。

至于M5纯电动版,它能延续增程版的销售热潮吗?

似乎可以从另一款“竞品”比亚迪唐EV身上看到一些经验。

唐EV的价格涵盖了EV版本的价格区间,但就尺寸而言,唐EV要大得多,而且空的空间也更宽敞。而且两款车型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一款车型下,拥有不同的动力版本,M5增程版和比亚迪唐DM-i版,这两款车型都已经打开了自己的市场。

去年面对自己的DM-i版本,唐EV似乎并没有获得多少流量。反而成了消费者选择的背景板。所以比亚迪为了提升竞争力,在新推出的2022唐EV上提升了不少性能。

这也是M5 EV版《问世界》上市后不可避免的情况。毕竟除了少数有牌照限制的地区,消费者在面对放在同一家店内,在外观和尺寸上有着相似智能体验的两个动力版本时,难免会做出比较。

也许这是前车之鉴。M5 EV版没有简单地用动力电池和电驱动系统取代发动机和增程器,而是“升级”了许多细节,尤其是在智能的“软实力”方面。

软实力:能打仗,而且能打得很好。

一般来说,在新车发布会上,演讲者会先“价值”,然后讲一波车辆性能的核心数据,再讲驾驶舱的智能功能。

AITO询问了M5 EV的发布过程,给人的感觉是除了汽车的核心性能之外,它完全是作为智能手机出售的。

毫不奇怪,AITO要求M5电动车的智能驾驶舱配备鸿蒙系统3。就汽车系统的速度和平顺性而言,鸿蒙系统从未让人失望。在我们之前对AITO M5扩展版的“折磨”测试中,它是唯一一个可以像鸿蒙系统一样通过语音连续调优数十个车载应用,并且可以实现无延迟无停滞的产品。

AITO M5 EV全车四音区识别,语音助手“小易”支持最近比较流行的免唤醒、可视通话等比较高级的语音能力。除了普通话,它还提供了粤语和四川话的支持。

说到这里,我最后一次看到明确支持方言的车辆,是去年在智能驾驶舱情报局专栏评测的奔驰S500。

作为鸿蒙系统3智能驾驶舱的标志性功能之一,超级桌面也没有缺席。鸿蒙系统手机的应用可以无缝上车,通过手机生态和车机生态可以整合共享。在之前公布的公开信息中,超级桌面已经实现了3400多个应用,200多个头部应用无缝上车。

也就是说,除了智能驾驶舱系统提供的预装应用和应用市场开放下载的应用,用户手机中几乎所有的应用都可以进入车载系统。不仅适配了应用界面布局,还支持手机和车载硬件的相互调用,比如调用车内摄像头拍摄一个Vlog,然后通过手机上传到社交平台。

余承东特别强调,为了打消用户对隐私的顾虑,AITO M5 EV提供了多种数据和隐私保护手段。不仅在用户下车断开连接后,汽车会立即退出账号,不留使用痕迹,甚至细化到驾驶场景,并专门为驾驶人员开启访客模式。

作为ICT巨头,华为在移动网络的技术积累被带入了汽车的驾驶舱。通过智能共享功能,鸿蒙系统的手机可以补偿汽车的信号,确保汽车网络的稳定性。

当然,我们也想知道,这样会不会比手机打开移动热点为汽车提供网络的方式更加稳定和优秀?毕竟手机充当热点的时候,发热和耗电快永远是普遍现象。

也许是考虑到多用户充电的需要,华为在AITO世界的M5电动车M7EV上提供了新的双无线充电板。两个40W无线超级充电,三个66W有线超级充电,一个18W有线超级充电,组成了号称“业界最强车载充电”的阵容——不出意外,前两个只有支持华为自家快充协议的手机才能实现。

为了满足不同生理状况用户的特定需求,AITO M5 EV配备了HUD高度智能调节功能。结合AI算法,可以定位人眼位置以及人眼位置到HD高度的映射距离,从而自动调整HUD的显示高度,保证HUD内容始终处于最佳显示状态。

在能量补充方面,华为在鸿蒙系统3中为AITO M5 EV规划了大量功能,提升用车过程的体验。例如,在花瓣导航应用中,为用户提供沿途充电站的智能规划:

比如根据车辆当前动力,估算续航里程的最远周边范围;

在寻址充电站的界面,显示了快/慢充电桩的可用数量、价格甚至可用续航里程等关键信息;

还可以通过研究分析用户的充电习惯,根据天气情况提醒用户充电;

甚至还推出了智能手机中的超级省电模式,成为用户在特定情况下将电池挤出最后12公里续航的“行业首创”功能。

这是一个与停车有关的功能。AITO M5 EV不仅支持车位搜索和预约,还能根据OCR(光学字符识别)算法识别车位号信息,结合透明底盘的双视图识别,并与手机联动,帮助用户更方便地找到停车场停放的车辆。

正是这些细节功能的描述,几乎贯穿了AITO发布M5 EV的整个过程。

世上没有有价值的部分,没有星辰大海,没有华丽的大话。

奇怪的是,业界最喜欢谈论的“智能驾驶舱”这个词,在这次演讲过程中几乎没有被提及。

我觉得这太棒了。

余承东的演讲中,看似不厌其烦的介绍功能,其实是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体验直接传递给大家。用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描述这个场景。不是“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怎么做”,也不是汽车用户不那么理解的“智能驾驶舱”这种形而上的概念。

看来华为真的是在卖车,不带引号的那种。

写在最后

“这辆车会卖给谁?」

对于总会出现的灵魂,我想答案已经有了。

对智能化车辆有需求的中青年用户,对华为品牌有一定信任度的中国人,对传统品牌感到厌烦的车主。

或者,对于只想入手新能源汽车的普通用户,在政策方面多提供一个选择。

“这些企业可以先做汽车,然后再整那些智能有的没的!」

这是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甚至是在GeekCar文章的评论区经常能看到的一句话。

造一辆好车和拥有智能化的体验,这两件事一定矛盾吗?

消费决策太复杂。厂商通过营销传递的信息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用户不断将需求还原到厂商承诺的场景中,看是否能打动自己。

鸿蒙系统升级带来的功能和细节,无论是实际提升生产力,还是整体提升便利性和体验,哪怕只是让用户觉得更美。不允许每个单个用户使用每一个功能,但合在一起,就是对需求场景的理解和覆盖。

就像我每天坐车上下班一样,手机主界面上一个可以显示车辆信息和到达时间的闪回小窗口会让我心情大好。因为它可以让我不用在等车的时候反复在打车软件和其他应用之间切换。

智能还是小经验,谁能保证这些积累起来的时候,不会成为购买决策的关键?

发布会上,余承东花了很多时间谈智能。价值是什么?

让“车”本身输给竞品,剩下的交给智能、体验和品牌本身。

这就是华为的逻辑。

华为是唯一一个把汽车当手机卖的。从GeekCar开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8145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