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期间,人们习惯祭月。案上除了丰富的月饼,还有很多时令水果,比如葡萄、柿子、石榴。你必须挑大一点的。葡萄寓意一本万利的书,柿子寓意万事如意,石榴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石榴来自哪里?据说是张骞从西域引进的,葡萄、苜蓿也有引进。这些是后代的认可。王钱出使西域确实引进了外来物种,但正史中并未见到石榴一词。张华说:“韩和张骞出使西域,所以能在图林收获安史国的果实。”说这话的时候,张骞已经死了三百多年了。
总之石榴是谁什么时候引进的,没有第一手资料。但据文字记载,汉代皇宫里种植的是石榴。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成书于汉武帝时期,描写上林苑种植的花木,其中有“遗煞”之说。有人认为这里的“留守”是石榴。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也说汉武帝在长安建上林苑,各地献上的奇花异果中有十颗石榴。
按照上面的话来说,长安地区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石榴种植中心,然后从长安向周边辐射,再沿着交通要道向四面八方扩散。当然,石榴的引种不一定是唯一的途径。也可以通过印度等地传入中国。
《乐府诗集》载有《朱蒙》一诗:
扬州石榴花,摘下插在双翻领里。
当你想起我的时候,不要光鲜亮丽。
这里的扬州是指东晋南朝建康都城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是一首情诗,也是一首民歌。可见石榴在当时江南是常见的。
南宋吉祥图卢宗贵
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拓跋焘南下,到了彭城,请宋刘二朝大将刘、献石榴。
南北朝时期,局势非常混乱。刘义隆,南方的宋文帝,大举北伐,北魏武帝拓跋焘,誓要把江南收入囊中。攻打徐州时,他派李小波到城门迎接。刘和宋立刻派去处理,双方立刻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舌战。
口水战中,双方还互赠礼物。拓跋焘送来“毡一担,盐九担”,向刘崧要橘子。张畅寄回了“十支火把和蜡烛”,并说:“你们人太多了,给他们的分数不够。何况黄干已经给了拓跋焘一些,他一定没有吃完。”拓跋焘又派了一匹“锦马”,向张畅要甘蔗和石榴。张畅对他说:“石榴是叶的,所以不应该缺乏。”意思是你们北方石榴多,不要缺。
为什么拓跋焘要橘子、甘蔗、石榴?在南方,没有什么比这些更常见的了。拓跋焘的意图很明显。我看上了你们南方的这些产品,所以我也想吞并南方。而张畅非常机敏和流利,表明了他的态度。
张畅说“石榴产于夏夜”,大致在河北临漳、河南安阳一带。文学家张衡有《杜南赋》,记载了南洋的地理位置、树木、动物等。其中有一句话叫“如果是花园,有辣蓼、大枣、刘若”。如果石榴是石榴,可见石榴是此时南阳的名果。
石榴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播,应该是在唐朝,因为武则天很喜欢吃石榴,她自己放火烧。中国一度出现“海石榴开如火”、“石榴满郊”的景象。她也爱石榴裙。这条红裙子的染料是从石榴花中提取的。
在长安出家时,武则天给李治写了一首情诗:
朱见接连思索,便憔悴失忆。
如果你不相信我,你会哭的。把石榴裙从盒子里拿出来。
最后我感动了李治,把她带回了皇宫。公元659年,武则天甚至把她的一条石榴裙放在了法门寺的地宫里,1981年她重见天日。
(原题为《桌上的历史|武则天一人带火石榴》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