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汉初由于秦末大规模战争,海上残破至极,几乎达到了千里裸地九房空的程度。据葛《中国人口史》记载,秦代人口高峰为3000万,汉初锐减至1300万。也就是说,战争造成的净死亡人数为1700万,约占秦朝人口峰值的3/5!据《史记》记载,汉初各大都市的人口只有秦朝的20%-30%,即城市人口死亡超过三分之二。
因为秦末战争损失太重,汉朝建立后,休养生息政策推行了70多年。直到汉景帝后期,人口才达到秦朝的顶峰。对于汉景帝和他的父亲汉文帝,史书上赞不绝口。他们认为中国在他们的统治下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和平的海洋,大量的家庭的人,这是罕见的后代”(见子建卷15)。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完全可以和尧舜时期的“大治”相提并论。
如果只看史书上的正面描写,那么“文化场面的治理”确实大有可为,其成就值得称道。然而,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所谓的“文化山水之治”并不像史书上描绘的那样完美,真相极其残酷。如果非要称之为“盛世”,那充其量也只是勉强饿死的“盛世”。
“文化地景之治”的残酷,最明显地体现在占人口绝大多数、往往被官方誉为“民族之都”的农民身上,而繁重的赋税和众多的徭役,无疑是造成他们生活悲惨的“罪魁祸首”。据史书记载,汉代的税种大约有二十种,主要是土地税和人头税,此外还有各种徭役。文帝父子在位期间,土地税虽减为三成税,但人头税、徭役甚重,往往使百姓倾家荡产,“有子可杀”。
除了政府的严酷剥削,来自豪强地主的压迫也是农民生活陷入绝境的重要原因。汉朝初年,朝廷提倡黄老学说,实行“无为而治”,有利于其余百姓,但同时也助长了贵族、豪强、商贾的“野蛮生长”。这些人凭借与政府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极其丰富的财力,疯狂地吞并土地,从而迫使大量农民破产,或沦为难民,或被迫成为他们的佃农。
兼并集团在占有大量土地后,一方面向佃户收取高达50%的地租,另一方面按照法院颁布的税率向政府缴纳极低的地租(30税,即3.33%),赚取惊人的差价,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如此循环,逐渐导致社会上“富人有田有楼,穷人无立足之地”的现状(见汉武帝纪四)。
「文治山水」时代的人民生活有多苦?从汉中前期名臣晁错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在晁错任文帝、景帝重臣,官至神医(三公之一,相当于副丞相)。他身居高位,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早在汉文帝统治时期,晁错就向皇帝提交了一篇题为《论你的苏书》的文章,他在文中用非常痛苦的笔调描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说:
如今,一个五口之家至少有两名军人。其庄稼人不过百亩,其收益不过百石。春耕,夏云,秋收,冬储,砍柴,治官,四点之间死日给徭役休息...辛辛苦苦,所以还是水旱之灾,急着交税,时不时的交税。有卖一半钱的,死了拿双倍利息的,所以有卖田地的,卖子孙的,来偿清责任的。见《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史》。
据晁错说,目前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每年辛辛苦苦地耕种100亩土地,总收获只有100石(注:汉代一石相当于今天的60斤)。这点微薄的收成,在农民遭遇了政府的各种赋税和徭役之后,只能作为口粮保留下来。如果你运气好,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还能填饱肚子,但如果运气不好,碰上荒年,难免要挨饿,有的甚至要卖掉自己的孩子和田地来交税,或者应付强迫劳动。
汉武帝时期,大学者董仲舒上书朝廷时,也谈到了文化山水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现状。据董仲舒说,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农民穿得破破烂烂,吃的食物和猪食、狗食一样差。如果他们拒绝成为专制国家的佃户,他们只能等着饿死。在这种情况下,成千上万的饥民往往铤而走险,成为强盗或土匪。就算政府狠抓一批,杀一批,也不能彻底禁乱。
肥沃的土地被建筑包围,但穷人却没有立足之地...加个月成卒,回义。一岁驻军,一岁劳役,是古代的三十倍;租田税,盐铁收益是古代的二十倍。或者耕种富人的田地,见税五。所以穷人往往穿的是牛马的衣服,吃的却是狗的食物。以贪暴官,刑恣意,民忧其死而聊之,出山而逃,为贼,衣不蔽体,徒刑千万年。见《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史》。
从以上史实来看,“文景之治”时期的汉朝人民,在朝廷的暴虐剥削下,辛苦了一辈子。他们顶多能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这就是“盛世”的道理。但比起秦末汉武帝的黑暗时期,百姓至少不会饿死,也不用充当“炮灰”。基本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才能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场景法则”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