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民记忆”,一起增长见识!
1935年1月底,方志敏不幸被俘。从被俘那天起,面对敌人的死亡威胁,方志敏表现出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黑暗的监狱里,方志敏写了自传,真实记录了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为什么要搞革命,如何加入共产党,甚至被俘的战斗经历。
“1919年,开展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亡国二十一条的全国运动。当爱国运动蔓延到阜阳时,我是最爱国的一员。”
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1919年秋,20岁的方志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省立A级实业学堂。
当方志敏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道路时,他收到了一份来自上海的《先驱报》。先驱报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方志敏的未来。他决心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果断去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
1922年8月2日,刚到上海不久的方志敏,经余秀松、赵兴农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方志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员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志敏也不例外。当选为国民党江西省委七名执行委员之一,任农民部长。
在这座马氏祠堂里,方志敏主持召开了红十军建军大会。红十军成立后,扩大了苏区,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
1932年12月11日,中国苏维埃决定将赣东北省改称闽浙赣省,方志敏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在闽赣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苏区横跨赣、闽、浙、皖四省交界地区,根据地中心有五十二个县,百万人口。
1934年11月,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电报指示,红十军与来自瑞金的红七军团合并,组成红十军团,继续执行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任务。
这是红十军的行动,深入敌人的战略据点,前途未卜。40天后,部队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赣东北。在返回途中,在闽浙赣边界的华凯、德兴两县,红十军团的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被七倍于己的敌军“切断”了联系。方志敏果断命令粟裕带领800多名先头部队继续前进,他只带了十几名警卫寻找被围困的红十军主力。
1935年1月29日凌晨,寒风和雪花狂吼着,像针一样打在脸上。许多红军战士在饥寒交迫中失去了知觉。陷入绝境、七天没吃东西的方志敏晕倒在玉山与德兴两县交界处的怀玉山一棵木楸树下,被两名搜山的国民党士兵发现。
方小勇的孙子:
国民党士兵用手榴弹威胁他,必须交出钱。他对此嗤之以鼻。他说我们是共产党的官员,我不是你们国民党的官员。我没带钱。
以方志敏的牢房为图书室,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写作,把自己的生命和心血浓缩成一串串文字。为了“掩人耳目”,方志敏的办公桌上经常放着一张打开的稿子,而他真正想写的东西则放在下面。在服刑的100多天里,方志敏写下了《我的革命斗争简述》、《可爱的中国》、《扶贫》、《监狱纪实》等十余篇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8月6日,方志敏带着沉重的镣铐昂首走向刑场,慷慨赴死。方志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兑现了“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中国呐喊一天”的铮铮誓言。
12月14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办的《救国时报》刊登了方志敏的秘密手稿《在我们死之前》,这是用米汤抄录的。1936年1月29日,《救国时报》以《方志敏烈士遗嘱》为题,再次发表《我们死前的话》。
“我们是共产党人,为革命而死。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也没什么好害怕的。”“苏维埃制度将取代国民党制度,使中国免于最后崩溃。”字里行间充满了方志敏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和坚守,以及他在最后的日子里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