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百名历史人物】刑部尚书吴绍诗

吉姆尼油耗2022-09-27  17

【滨州百名历史人物】刑部尚书吴绍诗

清朝中期,各种社会制度比较规范,尤其是官员回避制度非常严格。本地人绝对不允许做地方官,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不允许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但是,吴、吴元、吴谭父子学法清楚,乾隆皇帝特准免。他们父子在刑部任职,被传为美谈。

吴(1699-1776),无棣县人,号蚁园二南。他的祖父吴是出身的进士,官至河东道任山西布政司,参加元老院。吴21岁时已是秀才。雍正元年(1723年),其叔考中进士,吴跟随其叔读书,四处为官。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下令京官以上级别的官员和知府以上级别的官员推荐品学兼优的人,让朝廷择优录取,连自己的子女也不必回避。任命为湖北黄梅县知县,于是推举吴为知县。在吏部进行的介绍皇帝面试中,有些人如果不能在10月前完成金钱和食物的支付,就应该逮捕他们的家人。皇帝问有没有可能,没人敢回答。吴回答说,“不破之”,得到雍正帝的肯定。经过严格选拔,吴被录用,并分配到浙江刑部学习。

吴的祖父曾在刑部工作,他的好名声一直流传着。所以部里的长辈教育他:“刑官掌握着生死大权。适当的惩罚是仁义”等等。他既谨慎又精明。“刑名影响人的一生。不管是大是小,都要小心。如果你看到了什么,你必须和同样的官员谈判。先进的妥协是建立,然后提交给法院。”得到上级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在刑部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和其他三人一起“明明白白做事修行”,能够留在刑部继续任职。

雍正十二年(1734),应刑部要求,吴被提升为七品小京官,负责处理湖广刑部事务。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开设法库编纂律令,吴以其专业造诣走上编纂者的岗位,参与了大清律法的修订。他首创“名例”两卷,并加以总结,奠定了《大清律例》的基本框架。“总统和同事们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乾隆二年(1737),吴回乡为父守孝。乾隆六年(1741年)孝期满,回到刑部掌管。刑部承办的大案要案和重要奏折大多出自他手。龙九年(1744年),升任刑部郎中;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释放到甘肃常工府任知府。

公府土地贫瘠,人民贫穷,他执法公正,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他救济灾民,典当财物,帮助农民春耕。他倡导建立书院,动员地方士绅捐资,聘请名师,他还经常在书院讲学,改变了他的文风。十五年(1750年),升任陕西督粮道。他在道台任职的时候,正巧朝廷在西北打仗。在采购供应军需的过程中,被陕甘总督永昌弹劾挪用官府钱财,中饱私囊,被革职审查。经巡抚钟胤查证,吴购买军粮“未据实支付,据此将钱粮私卖以补其他物品,此案属犯罪。十九年(1754年)陆军站服役。”就在他即将被送出去的时候,传来了他母亲病重的消息,法院对他进行了法外开恩,允许他交赎金回国尽孝。

龙二十二年(1757年)春,皇帝南巡,吴奉命先后在德州、泰安接应。问他被解雇的原因,吴如实回答。认为吴是对是错。经过审查,认定他没有贪赃枉法,当即起用他为贵州监粮,后升任云南按察使。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八月,吴调任甘肃任按察使,同年底升任甘肃政使。经过调查和慎重考虑,他上了顶:宁夏守备将军关雎本应供应粳米,并要求根据当地百姓实际情况,从原民中收取一石小米,交七斗粳米。朝廷根据其指示,命令宁夏守备官陆根据凉州、庄浪等地的情况,改变补给。不久,他说:范缜县柳林湖区的征兵和垦荒,应照常征税,就像安溪和瓜州一样,缴纳少量税款。这样,成群结队的人就会自愿来这里开垦土地,定居下来,国家收入也会相应增加。他的建议得到了法院的肯定,范缜县令杨应聪奉命与当地官员认真协商,以落实这一建议。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八月,赣州、凉州遭受大旱,部分老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武绍诗最后一首,说张掖、永昌、范缜、年伯、高泰五县无城,付逸厅、隆德、靖州等城也损毁多年。请允许灾区人民建设城市,以工作养活灾民,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朝廷命巡抚常军考虑实施。因为母亲去世,他照常回家守孝。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孝期满,吴进京见驾,升任刑部右侍郎。仅仅过了一个月,他就当上了兵部侍郎,释放他为江西巡抚。这时,吴已经70岁了,谦逊温和,被人称为“老菩萨”。1998年江西多雨,山洪暴发。他亲临灾区,制定救济条款,实施以工代赈,保护人民田地。经过详细了解,吴发现:“南昌、九江两个田伟的地租太重,赣州、园洲、铅山等地的地租太重,农田短缺。”因此,他要求法院降低租金。朝廷命两江总督高进调查核实,适当减少数额,终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铁矿产于江西上犹县,当地民众争相开采,引发事端。吴请求朝廷允许地方政府筹人集中开矿,政府设站收购,从此成了规矩。因吴的九江关监蜀山、建昌府知府黄兆龙等渎职,吏部指责吴考察不当,审查不严,提出予以革职。因其法律造诣,乾隆皇帝特准赦免,留在原职。

龙三十四年(1769年)八月,吴升任刑部尚书,又调任礼部尚书。江西发生水灾,直到秋天吴赴京上任,才要求缓收地方税和粮食,受到乾隆皇帝的严厉批评。《清史稿》描述圣旨说,“如果灾区减少,王粲怎么会失败?邵作诗,延至一月征期,始奏咎。诏书虽迟迟未发,急粮者难压,累窘者累催部。这些诗都不知道侧重民政有错误。邵厌倦诗,经部议减革,并留宽大处理。然后这个游戏就靠人了,续贷难。”当场被辞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三月,武因精通法规,再次被乾隆皇帝起用为刑部大夫。第二年,他被提升为侍郎。此时他的儿子吴坦担任刑部右侍郎,父子同僚,以士绅为荣。年底,太后八十大寿之际,被列为香山九老之一,设宴接风。在位三十七年(1772年),任吏部侍郎。公元39年(1774年),吴年老体衰,归隐故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乾隆巡抚东,奉命在德州接驾,赐名史。10月,病逝,享年78岁,谥号丁公。

吴晚年住在家里的时候,和老乡们聊起父母的短处,从不介入朝鲜的事务,老百姓也愿意和他聊天。每当知县的轿子经过,就站起来等他。知县知之,出南门,免鸣锣开道。清代著名学者曾以一副对联称赞他:“古臣早起,项先生独林中”。

吴有个儿子,叫吴元,出身举人,后来当了巡抚。武谭,秀才,官至侍郎。《清史稿》中有一篇父子传记,给予极高的评价:“少师父子通晓法律,为高宗所用。是侍郎,袁和谭先后在郎的办公室,所以他们下令不要回避对方。邵诗转吏部,继之以坛。父子同,尤异。”

作者:中共滨州市委党史研究所(滨州市地方志研究所)

原文摘自《滨州百名历史人物》,略有修改。

值班:郭文昭

出品:滨州日报全媒体

微信号:YBZ_2014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81168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