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孙权对待哥哥孙策后代的方式,只能用一个四字成语来形容,那就是断子绝孙。没错,孙策的后代最后确实没有子嗣。
孙策死时,坚持要弟弟孙权继位。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伟大的吴栋皇帝孙权的继承权实际上是从他的哥哥孙策那里继承的。孙策死的时候有一个儿子,他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孙权。也就是说,吴的实际创建者是孙权的弟弟孙策。
和孙全是东汉末年军阀孙坚的儿子。孙坚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孙策、次子孙权、三子孙毅、四子匡、五子郎。其中,前四个儿子都是同母所生,生母是孙坚的第一任妻子,只有小儿子郎是其妾所生。
孙坚早年被荆州军阀刘表的部下黄祖射杀。当时孙坚的长子孙策只有17岁。可以说,孙坚去世后,孙氏兄弟过得并不容易,孙策年纪轻轻就挑起了振兴家族的重担。
此后,孙策称孙坚为旧部,借助袁术借来的部队,开始了各种远征。因为孙策的勇敢,当时大家都说他有霸王项羽的勇气,袁术甚至觉得,如果这辈子死了一个像孙策这样的儿子,他就无怨无悔了。
公元200年,江东地区全部在孙策控制之下。当时曹操和袁绍正在官渡打仗。很有战略眼光的孙策,想突袭曹操的老巢许昌,然后从许昌到孙策的地盘与汉献帝会合,让孙策代替天帝曹操做诸侯。
孙策的战略思想非常厉害,他的这一招确实可以削弱曹操,但是很可惜,在孙策实施这一战略之前,他自己就被刺客打成重伤。
孙策的刺客被称为历史上徐公的三大名将。他们之所以暗杀孙策,还得从徐公和孙策的恩怨说起。起初孙策勇猛有名,曹操忙于对付袁绍,无暇顾及孙策。所以曹操只能安抚孙策。为了安抚孙策,曹操特地以汉献帝的名义册封孙策为吴国侯,让孙策名正言顺地统一江东地区。
吴郡太守徐公后来被孙策打败,失去了地盘,于是徐公给曹操写了一封密折,说孙策很勇敢,有项羽的勇气,对曹操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有人建议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把孙策招到许昌担任官职,这样孙策一旦离开江东,就如同被曹操监视软禁。
这一招非常残忍,完全可以置孙策于死地。当时,曹曹征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如果徐公的建议真的被曹操看到,曹操为了没有后顾之忧,很可能会以汉献帝的名义招募孙策。如果曹曹真按照徐公的建议招募孙策,那么孙策如果接受招募到许昌,就会被曹操囚禁。如果曹操控制了孙策,江东对他来说将是小忧。
如果孙策不接受汉献帝的征召,就意味着与东汉朝廷决裂,触犯了东汉朝廷。当时,曹以朝廷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号召江东人去攻打孙策。但孙策统一江东地区后不久,人心就变得不稳,以至于孙策刚刚统一的江东地区又会彻底的四分五裂,江东地区又会重新陷入军阀混战的状态。孙策将不再对曹操构成威胁。
于是徐公此举非常残忍,但徐公秘密半路杀向曹操,被孙策截住。孙策看到这个秘密半路大发雷霆,于是孙策派人直接杀了徐公,不仅杀了徐公,还和她一起杀了徐公。最后,徐公门下三个勇敢的公仆,为保护徐公的小儿子而战,逃了出来。摆平了徐公的小儿子后,这三个公仆就不停地找机会为徐公刺杀孙策。
终于在孙策独自打猎的时候,徐公的三公客人找到了机会,他们三个一起射杀了孙策。不过孙策也很勇敢,当场打死了一个公客,但是另外两个公客却把孙策刺得很重。后来,另外两位公客被孙策带来的侍卫当场杀死。虽然许三公的客人都被杀了,但孙策却受了重伤。
后来孙策身受重伤,病情难治,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就在临死前召集部下商量继承人的问题。虽然当时孙策已经26岁了,但是孙策常年打仗,子女很少,只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孙绍才只有两岁。
如果是和平年代,孙策可能会让儿子继位,但现在是乱世,说还是要继续开疆拓土。一个两岁的孩子如何带领孙策的部下扩张地盘?所以孙策如果让儿子继承皇位,就等于把自己的继承权交给外人。
所以除去孙策的儿子孙绍,孙策不得不把他的位置让给他的弟弟。孙策的大哥当时有两个人,分别是老二孙权,19岁,老三孙毅,17岁。而且孙策集团普遍认可孙权或者孙毅继位。
孙权老成持重,足智多谋。当时他已经跟随孙策征战多次,在孙策集团中威望很高。孙毅跟随过孙策的多次战争。他和孙策性格和行事风格都很像。两个人都英勇无畏。
当时张昭认为孙膑勇猛,与孙策相似,于是建议孙策立孙膑为接班人,但孙策考虑周全。孙毅虽然勇敢,也喜欢他,但是脾气暴躁,没有才华,情感肤浅。他可以是一个勇敢的士兵去扩张自己的领土,但显然不适合稳定江东。
所以最终孙策坚持了让老成持重的孙权继位的决定。据《三国志》记载,孙策临死时向孙权坦白:他决定两军争天下,他不如我。我不如你,我会尽全力保护江东。清逸记得父亲和哥哥创业的艰难,善于自我寻找!
这意味着孙策认为孙权在战场上杀敌不如自己,但在稳定国家方面不如孙权。这也代表了孙策对自己死亡的安排。他希望孙权先坚守江东地区,稳住根基,再做打算。
事实证明,孙策的眼光确实不错。孙毅因为脾气暴躁被下属暗杀,而孙权不仅稳固了孙策的基业,还最终与曹流平起平坐。
孙策的后代最终在吴建立后被杀。
公元229年,孙权在弟弟孙策的基础上,终于和蜀国、魏国一起建立了吴国。孙崛起后,追封其父孙坚为武烈帝,但对其弟孙策,孙权只追封长沙王称号,长沙王称号不世袭。
虽然孙权追孙策为长沙王,但孙权并没有让孙策之子孙绍攻击皇位。孙权只给了孙绍一个吴侯。你知道吴侯是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封给孙策的。孙策死后,孙权继位为吴侯。此后,孙权的年号一直是吴侯,直到他称帝。
所以孙少成从孙权一个人攻武侯,说明他在孙权心里不认可他的哥哥孙策。的确,孙权继位以来,一直在极力淡化孙策在江东地区的影响力。他想建立自己的吴国形象,但被他的弟弟孙策贬低了。所以他封他的侄子孙绍为吴王。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吴王永远是孙策的人。他建立了吴国,与孙策无关。
孙权建立吴国后,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他继承了哥哥孙策的基业,所以极力淡化孙策对政权的影响。孙权没有立孙策为帝,只立了长沙王,以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力。
后来,孙权觉得把自己的侄子孙绍封为武侯有点敏感。毕竟吴侯这个称号是汉献帝授予孙策的,然后孙权继承了这个称号。在吴国建立之前,吴侯代表着江东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这个称号很容易引起人们对孙策的怀念。因此,孙权很快就把的国号改为商,这个国号基本上与外交大臣的国号相同。
与孙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晋武帝司马燕封他的叔父司马师为晋王。三国统一于晋,实际上是司马懿、司马师、和祖孙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四人之中,司马师的贡献最大,正是司马师奠定了司马氏家族对曹魏的完全控制。没有了儿子,司马师最终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可以说,没有司马师,司马燕不可能成功。
有人可能会说司马师是因为没有儿子才被追为皇帝的,而孙策不一样。孙策有一个儿子孙绍。如果孙权追孙策做皇帝,那么孙绍就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很容易引发皇位之争。
但是,要知道司马师虽然没有儿子,但是他有继承人。司马昭收养次子司马攸为司马师的儿子。在古代,继承人和自己的儿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而司马攸相当有能力,这实际上威胁到了司马燕的地位。
司马燕建立晋朝后,因为他的长子司马忠,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精神不健全,很多朝臣都建议司马燕立司马攸为皇帝的太弟,让他既是司马师又是。
当然,司马燕没有听取这些建议,但这也引起了金代皇位继承人之间的争议。司马燕作为晋朝的开国之君,不可能想到这些,但他还毅然追求司马师为晋景帝,这也说明了他的仁慈,至少比孙权的仁慈多了。
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元勋高澄在北齐建立前夕遇刺身亡。高澄死后,他的弟弟高杨接替他的位置,成功地取代了东魏,建立了北齐。高杨称帝后,刻意追其兄高澄为文祥皇帝,庙号世宗。
我知道高杨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甚至敢打他的母亲。他就是这样一个暴君,高澄有六个儿子,包括战士兰陵高长恭,历史上著名的战神。连高杨都知道孙权对孙策和他的儿子孙绍有多刻薄。
此外,孙权不仅为他的侄子孙绍封侯,而且也没有重用孙绍。吴建立后,一直没有掌握政权。孙权拒绝重用孙绍。一是要提防他,二是想淡化孙策的政治影响力。
后来,孙绍死了,他的后代继承了上虞侯的位置。然而,孙凤的家庭在已故的吴栋皇帝孙皓时期被摧毁。孙皓继位后,残暴好色,经常不上朝,纵情声色。有一次,孙皓长期不上朝,于是人们盛传孙皓已经去世,孙策的孙子将继承皇位,带领吴国重振江东霸业。
当然,孙浩没有死。他只是太沉溺于放荡。不久后,他又去了法院。后来,孙皓在民间听到了这个谣言,于是大怒,以叛国罪杀死了孙凤和他的族人。至此,孙策后裔在吴国彻底灭绝,孙策无子。
但是,从孙皓杀死孙凤及其宗族来看,也说明孙策在江东的政治影响力确实很大。当时孙策已经去世70多年了,甚至民间都希望他的孙子能继承皇位。所以,不怪孙权试图淡化孙策在江东的政治影响力。
写在最后
虽然孙权对孙绍很警惕,但他的三个女儿都不坏。孙权把孙策的长女嫁给了吴国宰相顾雍的儿子顾尧,把二女儿嫁给了著名的鲁迅,把三女儿嫁给了功臣朱治的儿子朱姬。总的来说,孙策的三个女儿都被孙权许配给了名门望族的青年才俊,婚后都很幸福。
当然,在古代,女儿和儿子是不同的,所以孙权对侄女很好,但对他的侄子孙绍有点意思。三国时对孙权评价如下:江东割据为策之本,而权未尊前,子必止侯,于必行。
这就意味着孙权可以用孙策来开启吴国权打下的基础,但他称帝后,对孙策不够尊重,对孙策的儿子孙绍也很苛刻。孙权的所作所为实在太不厚道了。
其实想想孙策这种称霸江东的恶霸,最后不但没被追为皇帝,还落得个断子绝孙的下场,就够悲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