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说里总有这样的情节——皇帝坐在宝座上,对下面的大臣说:“某某爱卿,你是有功之臣,赏你十万两银子...当然,这种场面多是后人表演的。”事实上,10万两白银在中国古代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另外,白银作为社会通用货币的使用是从明朝才开始的,在此之前不可能有这样的赏赐。
影视剧获奖十万两银子。来源|电视剧《双龙传》截图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金银。在全球贸易的推动下,相当数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日本银矿的白银也流入了世界市场。白银逐渐成为硬通货后,中国和欧洲同时期的购买力如何?
白银涌入欧洲和中国。
对于中国来说,白银一直是稀缺的。明朝以前,中国的硬通货基本上是铜钱。盛唐时期,由于金银稀缺,仕女饰物多以铜为主要材料。同期的欧洲也差不多,也是很难得的事情。以英国为例。诺曼征服时期,全国货币总量只有4万英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银矿的开采,地理大发现之前的白银量增加,逐渐有了成为货币的可能。
13世纪,白银开采量激增,世界白银总量开始快速上升。随着西欧德国银矿的大量开采,白银产量不断增加,并逐渐开始交易。102年,在威尼斯为第四次十字军承担的运输任务中,十字军共向威尼斯支付了51000马克的白银。按照当时的比例,1马克约为白银的三分之二,一磅白银约为454克。按照中国同期的计量单位,一两等于37.30克,这份白银折合约是41.2万。
虽然白银开始在西方流通,但真正成为世界货币的起点,也要在公元1544年以后。这一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市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银矿。他们很快开始大量开采白银。从1556年到1650年的约100年间,波托西银矿共产出白银2750281公斤,约为7400万中国单位。
西班牙银元传入中国。来源|舟山博物馆
大量白银的流入很快造成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史称“价格革命”。事实上,“价格革命”并不是一件坏事。贵金属的长期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人类经济的发展。中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贵金属的开采一直供不应求,所以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中,通货紧缩持续了很长时间。“价格革命”之后就不一样了。据统计,16-18世纪,约有10万吨白银被开采并流入欧洲。随着大量白银的涌入,西方资本主义悄然兴起,新世界的大门缓缓打开。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发现了大量银矿。据有关统计,1560年至1600年左右,日本和葡萄牙商人通过海上贸易渠道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白银。每年出口的白银重量从33750公斤到48750公斤不等。在贸易中,中国作为生产国,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仅明末的“隆庆开关”就让约3.53亿两白银流入中国。此时的白银已经成为比较东西方购买力的参照物,后人可以一窥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16世纪:中国白银更值钱。
在以宋代为背景的《水浒传》中,有大量关于白银的描写。比如,为了智取生辰纲,吴用这样描述:
吴取出一两银子,付与阮。他让主人卖掉一缸酒,买了20磅生的和熟的牛肉以及一对鸡。
阮小二道:“酒钱我还你。”
店家:“最好的,最好的。”
按照这里的描述,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可以买“生熟牛肉二十斤,鸡一对,酒一瓶”,其余。其余的是多少?按照书上的描述:“十斤牛肉,外加四盘蔬菜和一瓶酒。”也就是说,在《水浒传》时代,一两银子的实际购买力是吃一顿“三十斤牛肉、两只鸡、两桶酒、四盘菜”的豪华大餐。
按《水浒传》成书的时间,中国大约有一两银子在明朝嘉靖年间(约1522-1566年)是相当值钱的。同时,另一部小说《金瓶梅》中的描写更为详细:西门庆要办几场婚宴,一共给了他手里四两银子去买。这四两银子买了一头猪,一只羊,五六坛金华酒,鸡鸭酒,香烛之类。可见这四两银子可以买很多东西。
影视剧里,仗义疏财的宋江。来源|新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但是明代白银的购买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历史学者彭新伟在《中国货币史》中的计算,在14世纪下半叶,一公斤白银大约可以兑换58石大米,而在17世纪上半叶,只能兑换31石大米。据嘉靖年间统计,大约可以兑换90石大米。
和中国一样,欧洲人在16世纪开始大量使用白银。此时欧洲白银的消费能力如何?从15-17世纪欧洲的消费能力来看,当时受欧洲“价格革命”的影响,物价涨幅惊人。在英国,总价格指数增长了6倍。例如,在英国的埃塞克斯,一夸特(12.7公斤)小麦在1543年还不到10先令,到1557年已经涨到32先令。如果换算中国汇率,相当于一两白银,1557年在英国买了十多斤小麦,而同样数量的白银在中国可以买100多斤大米。可见,单就粮食价格而言,白银在中国的购买力是欧洲的10倍。
随着白银的不断涌入,中国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这个过程被17世纪的小冰期打断了。当时全球粮食减产,各种天灾人祸不断。中国明朝灭亡,清朝建立,而欧洲打了30年。中欧变成了一片焦土。
到了清朝,中国的白银已经占到世界白银的一半之多,而西方开始工业化。
帝国主义时代的代价
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实力大增。19世纪,清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在战争、赔款和关税的压制下,东西方的白银购买力发生了变化。清末,赔款和贸易逆差造成大量白银外流。白银的消费能力与优势方欧洲国家相比如何?
南京条约签字现场照片。仅《南京条约》,清政府就损失了2100万银元。来源|中国现代影像数据库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年收入约9000万两白银。法国政府有30亿法郎,相当于4.5亿两白银左右。英国政府的收入约为4.5亿两白银。这个时候东西方各种交流频繁,有很多可以比价的地方。
根据历史学家张仲礼所著《中国绅士收入》一书,清末一两白银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2000-3000元。1872年,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在他的小说《80天绕地球》中,主人公福格和别人打赌,他要用80天绕地球一周。赌注是他的一半财产,也就是2万英镑。消息一出,整个伦敦都轰动了,股市上甚至出现了福格股票。为什么这么煽情?因为按照当时的市值,1英镑对应7.32克黄金。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福格所在的1872年,1英镑约合现在的2600元人民币。福格拿了几千万美元作为赌注。他在公路旅行上又花了19000英镑,相当于今天的5000多万英镑。按照当时的汇率,1英镑约等于5两白银,福格在路上带了10万两白银。
《80天环游地球》只是一部小说。再来看看当时普通人的收入。清朝末年,一家五口每年至少需要50两白银才能在北京生活。要想达到小康水平,一年至少要赚300元以上。这还是本地的,没有房租。当时北京一套普通四合院的年租金在30-70元之间。据日本高僧小久里1873年记载,他在北京买1斤大米,花了25文钱,买了10斤被子,加工费近3两银子。一件上好的羊皮大衣要21两银子。
当然,北京的底层人民也不能这样生活。一个普通士兵一年大概挣20两银子。普通仆人一般年收入10两白银左右;卒的收入比普通士兵略好,约30-40两。
清代漳州军饷银币。来源|中国现代影像数据库
伦敦和巴黎太贵了。
19世纪后期是欧洲的全盛时期,但普通人的生活也很艰难。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著名小说《雾都孤儿》中,英国农民一年的收入只有十几英镑(约60两白银)。当时,拥有高收入技术人员的纺织厂工人,在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条件下,年薪20-30英镑,相当于100两左右的中国白银。整体来看,这一时期大部分英国人的收入不到60英镑,包括军人、警察和基层公务员,但他们的年收入只有40-50英镑。英国的生活费用很高。据统计,一个五口之家要想过上伦敦最低标准的生活,每年至少需要56英镑。在英国首都伦敦生活一年,至少要花费280两白银。从这点来看,北京的生活成本比伦敦低很多。
来源|电影《雾都孤儿》剧照
就像北京一样,我刚才说的还是不考虑房租的情况。在伦敦,便宜的房租一年20多英镑,贵的地区房租一年高达200英镑。当然,如果你想在伦敦这样的地方过上更好的生活,年收入200英镑以上是前提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洲另一大城市巴黎,一个五口之家至少需要1248法郎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按照1英镑=25.2法郎算,基本上就是50英镑左右,250两白银左右。巴黎的生活成本略低于伦敦,但仍远高于北京。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书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驴皮》里的瓦兰丁,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只花一法郎的生存目标,结果生不如死。巴尔扎克的另一部作品《幻灭》中的人物吕班更加不幸。来自农村的他,以为有了50法郎的“巨款”,就可以在巴黎好好生活一段时间。结果他去了更好的酒店,够他在乡下过一个月的钱都花光了。
白银真的是比较中国和欧洲普通人生活水平和消费的好工具。但东西方处于不同的文化圈,购买力只能作为参考。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不同,白银的实际购买力很可能像过山车一样变化。尤其是“价格革命”前后,物价飞涨打乱了以前的价格体系,而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的大发展,以前简单的价格比较失去了参考价值。所以,在回顾白银作为货币的400年历史时,我们只能感叹,一枚普通的白银就能影响整个人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