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灭亡后,中国陷入了持续近400年的大分裂和大动荡。中国之前在周边的势力收缩,左边空的空间自然被其他势力填补。例如,在东部,汉武帝时期在朝鲜半岛设立的乐浪郡和代方郡被高句丽占领。朝鲜半岛的百济和新罗也开始活跃起来。
再加上岛国日本,他们当时与大陆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百济,而且当时日本在朝鲜半岛上还拥有一块叫“那仁”的领土。
隋朝统一中国后,再强大的中国也必然要重组东亚秩序。在杨迪皇帝时期,他首先把注意力转向了土耳其人。经过杨迪皇帝的努力,东突厥人终于臣服于隋朝。在西北,杨迪讨伐吐谷浑,在张掖会见高昌王,恢复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最后,杨迪环顾四周,似乎只有东北亚的高句丽还没有投降。
为了恢复旧地,杨迪三次征收高句丽。结果海水沸腾,国力急剧消耗,最后在众将的唾骂声中被部下杀死。
有着“好头脑”的杨迪推翻了隋朝,代之以唐朝。唐朝怎么做才能恢复东北亚的秩序?
一个
唐太宗时期
从维持半岛三国势力均衡到攻击高句丽
唐太宗统治时期,朝鲜半岛呈现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三个国家对唐朝的态度截然不同。
先说新罗。新罗当时在三国中孤立无援,国力弱小,经常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入侵,虽然想向唐朝寻求外援。但因为不直接与唐朝接壤,所以要经过海路才能与唐朝接触,与更偏东方的日本关系也很一般。
圆圈是新罗。
其次是百济。百济一直与中国交好,同时又与日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日本传播和接受大陆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又是高句丽。高句丽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边疆政权。后来因为中原陷入混战,大规模扩张,逐渐将势力扩大到朝鲜半岛北部,并于427年迁都平壤。因为离唐朝最近,也最怕唐朝恢复东亚秩序。
与中国前皇帝杨迪一样,唐太宗在清理了西部、北部和南部的周边民族后,开始转向东北亚。“出于维护世界秩序的目的,他开始积极介入朝鲜半岛事务。因为新罗之前多次派使者去唐朝求救。为了平衡,唐朝派出使者劝说高句丽和百济放弃灭新罗的企图。
但朝鲜半岛三国经过多年战乱,早已不灭。高句丽直接拒绝听从唐太宗的建议。百济此时有昏庸的统治者,出于生存的压力,与日本和高句丽走得更近。虽然名义上仍与唐朝保持着朝贡关系,但与新罗相比明显失去了优势。
唐太宗年间,新罗派金春秋去唐朝。金春秋是新罗的重要大臣,后来成为新罗国王。他来唐朝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再次请求唐太宗出兵援助;第二,要求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
韩剧《美德女王》中的金春秋
对于第二个请求,唐太宗满口答应,但对于是否出兵百济的问题,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罗新任大臣金春秋来访,双方明确了宗藩地位,“唐-新罗”联盟开始运作。
唐太宗为了维护唐朝主导的东亚秩序,不能眼睁睁看着高句丽的势力越来越大,不能容忍高句丽摧毁暂时显得顺从的新罗。
当时,高句丽由强有力的大臣元改·苏文掌权,他对唐朝采取敌视政策。因此,唐太宗多次与大臣谈论高句丽问题。“尤其是唐太宗说辽东之地原属中原王朝,征服高句丽是为华夏子孙报仇。
于是,唐太宗明确了朝鲜半岛政策:联合半岛其他国家,集中力量抗击高句丽。
公元645年,唐朝出兵攻克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自告奋勇出兵相助,尤其是新罗。按照后来的发展,新罗全力配合唐军的征服。
唐军最终因天寒地冻,粮草不畅而退兵,但此役严重损伤了高句丽的国力。
唐太宗,军事用兵,认为仗打得不好,没有灭高句丽。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改变了大规模征服高句丽的策略,而是以少量兵力对其进行骚扰,使其民众疲于应付,耽误了农时。
唐太宗未能等到高句丽去世,于649年去世。唐高宗将采取什么行动来重建东北亚秩序?
2
在唐高宗时期,高句丽和百济被摧毁。
的继位,推动了唐与新罗关系翻开新的篇章。借此机会,新罗全面投靠唐朝,新罗国王颁布了换衣令,改变了新罗固有的宫廷服装制度。都采用了唐朝的服饰制度,加上唐高宗的永辉爵位,标志着新罗全面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至于百济,虽然在登基之初就派出使节庆贺,并希望改变唐征服后百济与高句丽的微妙关系,但由于新罗等原因,唐朝经过近一年的考察,开始调整对百济的原有立场,不再允许百济保持中立。
公元654年,唐朝接到新罗的报告:百济联合高句丽等国吞并了30多个城市。唐朝最终确定了对朝鲜半岛的最终战略:高句丽必须灭,但灭之前,百济必须先灭。
唐朝态度的转变,让百济把目光投向了日本。
为了不让日本过度干预,唐朝在处理百济之前一年就控制了日本对唐朝的派遣,防止唐朝使节派遣到中国通风报信。
60年,唐-新罗联军灭百济,为后来灭高句丽埋下伏笔。
虽然百济被灭了,但还有百济复兴军不断冒出来。此时日本介入朝鲜半岛局势,在日本被扣为人质的百济亲王傅玉凤被迎为百济王。百济移民纷纷响应,百济复兴运动空前涌。
此时名将刘留在朝鲜半岛治理唐军,他和新罗联军先打败了百济,百济,百济,百济,百济
百济复兴军向高句丽和日本派遣使者求援,一场史无前例的东北亚战争即将爆发。
与唐新罗联军水陆并进,在百江口与日本兵相遇。史书记载:“打了四个胜仗,烧了四百只船,烟在燃烧,海水是红色的”。百济和日本盟军投降了。
之后,刘在百济驻军安抚百姓,并开垦土地训练士兵,为征服高句丽做准备。
高句丽被灭前,刘把召回中国。
65年,高句丽权臣元改苏文病逝,后代内讧,机会难得。新罗派使者去唐朝请兵。皇帝派名将齐鹤立为辽东道绥靖使。
67年,唐高宗派重量级人物李记去朝鲜半岛。
公元68年正月,唐玄宗派到半岛协助。
1968年9月,唐-新罗联军包围高句丽首都平壤,高句丽国王率众投降。
这标志着困扰隋唐四代皇帝的高句丽问题结束了。
三
与唐新洛的战争
东北亚秩序终于形成。
如果看史书,在唐与新罗联手灭百济、高句丽、攻日的一系列战争中,配合总体良好,但当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双方的矛盾上升为东北亚的主要矛盾。
原因是唐朝和新罗的诉求不同。
唐朝的诉求:新罗不要太强大,这不符合唐朝的利益。为此唐朝在杀了百济后,下令新罗和百济人结盟。而且在新罗设立了周继林总督府,任命新罗国王为周继林总督;在百济旧址另设总督府,准备把新罗和百济变成唐朝的羁绊。
新罗就不一样了:之前倒向唐朝的目的,一是自保,而是借助外力推动半岛统一。面对唐朝的一系列措施,新罗极为不满。
最后,高句丽灭亡后不到一年,唐朝和新罗,“前后合作了二十多年的盟友,因为利益不同而交战。”这种状态持续了7年。
由于作者不是专业的战争史研究者,此处省略。战争的结果表明,新罗取得了胜利,不仅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还由唐朝统一了朝鲜半岛。代价就是成为唐朝的藩属国。
唐朝虽然没有达到把朝鲜半岛变成禁闭状态的目的,但却赢得了新罗对唐朝主权国家的认可。战争并没有过多影响唐朝与新罗的交流,新罗完全变成了唐。
强大的唐朝为什么没有实现最初的战略目标?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是这样解释的:
“不过,既然有了我们的国家,最后也不可能有。吐蕃兴盛,西北危局,我们没有余力管理东北。看其迁徙至新科高丽以胜薛以胜吐蕃,可知是大败。此后朝鲜被弃,新罗、渤海兴盛,唐朝对东北采取维持现状的政策。”
最重要的原因是吐蕃在西方的崛起。
与后世公认的贫瘠的青藏高原不同,唐朝的吐蕃变得强大,后来甚至入侵了唐朝的都城长安。
朝鲜半岛遥不可及,吐蕃威胁指日可待。唐朝不能陷入东西之争,兵力不足以支撑。再加上新罗遵循的是唐朝主导的世界秩序,所以唐朝在东方逐渐萎缩。
四
如何评价唐初大唐在东北亚的一系列举动?
日本历史学家西子诚司评价618~907年是东亚的最终形成期。
什么是东亚世界?即汉字、儒学、法制、中国佛教。唐朝通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和一系列战争,最终确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形成。
无论新罗是为了帮助唐朝,还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被全面唐化,还是日本基于百江口之战的惨败,然后大变样,派出大批使节全面研究唐朝,都是基于唐太宗和唐高宗在东北亚的作为。
我想用这篇文章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