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介绍
在这本书的背后,中国品牌打破了过去的固有规律,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标准。
作者于
编辑崔
编辑朱锦斌
G 01 EM-P成都车展首发上市,下个月交付,之后是新一代03和改款06 hellip三款动力版本; hellip
理想的L9刚一交付,取代李ONE的L8就暴露了 hellip hellip
比亚迪上市或亮相腾势D9、唐DM-p、护卫舰07三款新车,吉利博越L、岳斌酷、ICON巧克力、佳吉L等一系列新品在一周内亮相或上市。产品推出速度如娇子 hellip hellip
新动力品牌就不用说了,3、4秒的加速易如反掌,更先进的智能座舱,加上激光雷达和高计算能力芯片的智能驾驶,站在了智能汽车时代 hellip hellip
是的,被中国品牌冲击的汽车市场,无论是产品创新还是上市速度,产品号召力,领先程度,真的是太卷帙浩繁了!
一方面,自主品牌的逆袭势头得心应手,产品号召力和美誉度正在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自主品牌在燃油车市场降维,混动和纯电动市场的绝对领先优势带来了50%的无限市场份额。自主三强从销售层面形成了对一线合资车企的围攻,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格局已经大不相同。
中国汽车品牌,凭借国人的勤奋和热爱,自身对汽车的理解,成本优势,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市场洞察力,正以后来居上的势头,在中国汽车市场构建新的游戏规则,重启一套新的定义标准。
虽然任说要把寒意转嫁到每个人身上,但中国品牌崛起的势头和力度让人底气十足。
重塑规则
不可否认,中国汽车的成长离不开国外品牌,就像特斯拉引入中国的鲶鱼一样。同时获得了完整的本地供应链体系,赢得了市场先机,培养了相关产业人才。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故事,也在中国汽车品牌上上演。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句话,这是一个在汽车市场很容易看到的现象。中国品牌真的是浩如烟海,快速的产品节奏和狼群的战术,开始了对合资品牌的快速围剿。但体量的背后,一方面让中国品牌做大做强,同时也给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问题和要求。
尤其是看到自主品牌的产品,同样是12-13万元的车。翻毛皮内饰,无边框车门,电尾,2.0T动力,8AT变速箱,车用高通8155芯片,很容易。L2驾驶辅助系统是标准配置。
而自主品牌车企凭借主流或领先的配置,纷纷抢滩新车,让消费者深感以前20-30万元级车才能享受到的体验,现在半价就能拥有。
即使是10万元的车,也有完整的L2驾驶辅助和智能驾驶舱,7万元可以买到1.5T的动力。总之,它会将“量”进行到底。
合资企业的情况如何?继续用硬塑料内饰,1.4T/1.5T是动力主流,连131马力的1.5L自吸都能卖到14万。智能化基本落后一个时代,很多自主品牌的标准科技配置只有合资品牌的顶级才能拥有,甚至还没有。
如今,年轻消费者面对国潮更加自信,对外国品牌的忠诚度逐渐下降。国外汽车品牌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大不如前。再加上产品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外资品牌的优势似乎也就只剩下唯一剩下的、不断弱化的品牌溢价了。
我们就到此为止吧。这是自主品牌超越竞争的策略。更何况合资也受不了。中国汽车品牌产品的推出速度非常快。以往合资品牌建立的三年小改、五年大改、七年换代的模式早已被中国市场抛弃。
一年一大换,三年一换代,几乎成了市场的主流需求。尤其是在新生力量的帮助下,软硬件的升级使得车辆常新常旧,成为一种趋势。就像极氪001一样,车辆硬件的升级直接把产品订单和交付推上新高,差不多是一万辆。
更不用说电气化领域的产品推出速度了。看看比亚迪,长城,吉利,长安。电动车产品基本上每年都有几款,而且每年产品都比较大,可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市场机会。看看国外品牌。起亚的电动车EV6已经在2021年上海车展亮相,但要到明年才上市,间隔2年多。丰田的BZ4x,雷声大雨点小,屡次跳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流行起来。好在一汽丰田的BZ3申报图已经出现。
MPV也是如此,原来被GL8,赛纳,本田奥德赛,Alex,顶配Erffa占据。现在有很多产品,比如蓝兔造梦者,传祺M8,腾势D9,红旗HQ9,ji氪气009,还有SAIC旗下的荣威IMAX 8,MIFA 9,都在拼尽全力和Erffa的产品在这个看似很小的细分市场竞争。
说到产品力和定价体系,中国品牌正在借助成本优势、市场洞察力和跨越式竞争重塑规则。在售后服务方面,中国品牌更是直接用雷克萨斯等豪华车的做法、质量、标准来树立新的售后服务形象,拉开了与合资品牌最明显的差距。如今,当你去丰田大众主流合资品牌的4S店和比亚迪、吉利等中国主流品牌的4S店时,后者的体验会比前者更好。
当然,还有一些免费基础保养、终身保修等措施,让原本看重性价比的中国消费者感受到了来自品牌对消费者的尊重。他们在养车和用车上花更少的钱,让用户在整个养车周期中得到更多,从而品牌商誉逐渐建立。
合资企业呢?目前主流合资企业可能还在自己的舒适区。他们早就习惯了各自为政,要做出最根本的改变,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除非品牌和销量遭受重创。
标致、长安福特等二线合资企业对此深有体会,否则不会把408的价格降到10-12万元区间,甚至低于部分自主车的价格;不然长安福特也不会去蒙迪欧最后一站,拿2.0T动力,推出更科技的带鱼屏,价格比老款低5-6万,最终达到上个月卖7-8千辆的水平。
体量的背后是中国的力量。
作为中国新一代年轻消费者,他们对汽车产品很挑剔。什么样的产品能打动他们?只是外观好看,内饰精致有质感,配置更高,底盘扎实,动力操控更好,质量更好,最好价格更便宜 hellip hellip
有这样的产品吗?不是,以前是因为中国汽车品牌不够强大。现在,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这个愿望逐渐实现了。
在30年前花20万买一辆桑塔纳的年代,或许没有一家车企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的确,那是一个中国汽车产业被国外品牌垄断的时代。中国汽车制造商缺乏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失去定价权。国内汽车消费者不得不长期忍受近乎敲诈的汽车价格。
但现在不同了。中国品牌通过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和规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产品成本,给外资品牌带来了压力。
就产品力而言,在A级车和SUV市场,本土品牌几乎形成了与合资品牌的对抗。最先进的芯片和最好用的智能人机交互都掌握在本土品牌手中,L2驾驶辅助等智能安全配置的本土品牌早已实现了跨越式对标。
在价格上,比亚迪也通过融合优势,将价格置于与大众相当的市场区间,在销量上对大众产生了直接影响。吉利、长安、奇瑞的混动直接打破了日系混动的定价规则,油电混动产品实现了与燃油车同价。
自主A级车逸动、影豹在终端的成交价格已经和英朗、桑塔纳捷达持平,产品力比合资强很多;利用产品力和潮流的品牌形象,逐步挤压思域、速腾等合资品牌的市场空;传祺M8、比亚迪韩/唐、小鹏P7等产品成功进入20万元价格区间,以不低的销量直接从合资品牌利润最大的b级车市场分一杯羹。
中国消费者很高兴。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大宗消费品,汽车是唯一一种价格持续下降,但价值持续上升的产品。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迭代和进化,更重要的是,归功于无数本土品牌为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而付出的努力和他们的集体发声。
内卷没错。通过内卷,中国汽车迎来了更快的发展,用了20年走过了外国汽车的百年历史道路;因为有了滚入,中国消费者可以用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更优秀的旅行体验。
从本土品牌的成长史来看,五菱、奇瑞通过价格优势提高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度,汽车不断驶入寻常百姓家;而吉利长安,通过产品质量战略,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让消费者在去合资前看到吉利和长安的车后,感受到来自中国品牌的追赶。
现在,比亚迪通过混动布局,借助用车场景和油耗优势,与外资品牌展开新一轮竞争。而新势力则在智能方面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标杆,有计算算法、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等各种卖点。它们也让消费者逐渐意识到,原车可以更高科技,中国汽车的科技感和豪华感触手可及。
所以,在体量的背后,中国品牌正在打破合资品牌过去建立的一套固有规则,以中国汽车的实力重新打造一个全新的标准,是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夺回话语权的重要路径和举措。欧美汽车品牌占据各自本土市场的一半以上,中国汽车品牌也应该在中国市场占据主要份额。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期待,是客观规律,是必然现象。
|余|
干这一行不努力写
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剧终
微信号| |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