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宁死也不投降。
——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民族气节。
新李湘
14年抗战,留下的文物不计其数。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血泪史和一个感人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陈列的“死旗”,它总能吸引游客驻足观看,背后的故事也常常让人落泪。1937年进入全面抗战后,四川北川县青年学生王建堂毅然参军。战争前夕,他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送给他这面用五尺见方的白布做成的“死旗”。除了旗中间的“死”大字,还有一面小字:“国难当头,日寇凶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想服役,但他已经超龄了。还好我有个儿子,自愿的。给一面旗子,并一直带在身边。受伤时擦血,死后包扎。去吧,别忘了你的职责。”
为国难牺牲自己的生命,突然回到自己的家。80多年前,面对民族存亡的重大危机,无数中华儿女王力可建堂以视死如归的决心奔赴抗战前线,展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几十年后,人们仍然感到血腥和不安。
正直,不屈的志向,凛然的节操。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的人格化特征,是决定一个民族存在的精神品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从苏武、辛弃疾、岳飞到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一大批民族英雄以坚忍不拔、刚正不阿闻名于世。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风雨,得以代代相传,正是这种精神和气节屹立不倒。
“穷的时候就看出来,一个一个看出来。”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往往是在国家陷入严重危机时产生的最强烈和最彻底的力量。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前空的民族危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涌现出一大批宁死不屈的英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以“抛头颅,洒热血,不动摇忠诚”的崇高气节,与敌人孤军奋战到最后一刻;著名抗日军人吉鸿昌在刑场上写下“恨不能抗日而死,今日耻”的诗句,让我头脑清醒。女主角的代价是华宁不死。在她被处死前,她那张笑脸和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的照片一直在动……“宁站着死,不跪着活”。抗日战争中无数忠义之士,以铮铮铁骨抗击强敌,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一个接一个走向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不分南北,老少皆宜,母亲送孩子抗击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站在民族大义一边的不仅仅是中国军人,还有绝对不愿意做亡国奴的千千普通百姓。抗日英雄的母亲白,在日军逼她给儿子写信投降时拒不服从,最后绝食七天殉难;湖南湘乡人杨让德坚守民族气节。因为他拒绝当日伪主席,一天之内杨家八口人被杀,包括他在内...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无数的普通人,与其义无反顾的死去,不如义无反顾的活着。正是他们忠诚坚定的民族气节,勇敢无畏的顽强斗争,才使他们被日本侵略者困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当你为圣人担忧的时候,要繁荣一个国家是多么困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民族气节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艰险的灵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传承英雄志气,锤炼民族气节,坚定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信心,努力夺取新征程的新胜利。(作者吴进)
(摘自《新湘评论》2022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