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何香凝先生逝世50周年

河南省上蔡县2022-09-26  16

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何香凝先生逝世50周年

题图:晚年何香凝

今天是著名政治活动家、民主革命与女权运动先驱和著名美术家何香凝先生(1878-1972)逝世50周年。

何香凝先生是一位传奇女子。她将近百年的人生,经历过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以自己的力量改写人生命运,影响民族发展的轨迹。从辛亥革命开始,加入同盟会的女性大概有50人左右,最后能够把革命贯穿一生,并为之奋斗到新中国成立的,只有何香凝一人。作为民革创始人之一,何香凝是中国共产党真诚朋友,而她与儿子廖承志、孙子廖晖一门三代,又是祖国统一战线的杰出代表。

何香凝是中国近现代集政治家和艺术家为一身的伟大女性。她以刚健挺劲的绘画风格为20世纪的中国女性绘画树立了典范,其艺术创作图像和活动史料也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京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

何香凝先生逝世50周年

文 | 刘秋笛、洪再新

来源 | 时尚芭莎艺术微信公号 & 美术学报

整理 | 群学君

“剪”开女性束缚

1878年,何香凝出生于一个香港的富裕家庭。父亲何炳桓是香港著名的茶叶和地产商。何香凝有十个兄弟姐妹,她在家中排名老九,这个表面看上去娇小嫩弱的女孩子却有着勇敢倔强的性格。当时的中国,依然保留着妇女必须缠足的陋习——何香凝的母亲陈二是何炳桓在药铺当伙计时就相爱的女子,但却因为有一双大脚而被何家父母嫌弃,只能给何炳恒做了小妾。

19世纪末香港旧影

何香凝出生后,母亲汲取自己的教训,希望今后今后能融入“上流社会”,便在七岁时强行给她裹脚,但何香凝却坚决反抗,一次次用剪刀将束了一圈又一圈的裹脚布剪成碎条。在那个以小脚为“美”的年代,何香凝的一双“天足”无疑打破了社会给女性定下的伦理规范。。

何香凝不同于一般富家千金,她爱读书。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她不能进私塾,只能到“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

何香凝豆蔻年华之际,当地媒妁纷纷跑到何家提亲,但当看见她的大脚时,却又都讪着脸不声不响地离开了。但巧的是,当时招商局总办廖维杰也正在为自己在香港皇仁书院学习的归侨子弟廖仲恺正“敲锣打鼓似的宣扬要讨一个没有裹过小脚的人做媳妇”。何香凝的父亲马上托媒人说合,两人于1897年成婚,被誉为“天足缘”。

结婚后,何香凝随廖仲恺读书、吟诗、作画,其乐融融。何香凝曾有诗云“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故将其爱巢命名为“双清楼”。何香凝后来号“双清楼主”,终其一生都在追述着这段永难忘怀的美好时光。

1922年,廖仲恺夫妇与亲属在双清楼前

在此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何香凝为倡导女权付出了诸多心血。1903年,她撰写了《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刊发在革命刊物《江苏》杂志上,成为中国女权主义的先声。

1924年,何香凝举行了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并开展广东妇女运动,同与会者一起举行示威游行,高呼“保护童工孕妇、革除童养媳、革除多妻制,禁止蓄奴纳妾,废除娼妓制度”,号召了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何香凝《国民革命是妇女唯一的生路》,《人民周刊》1926年

1930年前后,何香凝在巴黎

求学走他邦

何香凝的革命生涯与艺术生涯都起源于日本。

何香凝在结婚翌年(即1898年)夏天,当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了救亡图存而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时,她同丈夫一起同情维新,追求新学,渴望前进。

在时代的趋向和潮流的推动下,廖仲恺在香港皇仁书院的中学生活结束后 ,产生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何香凝在丈夫的影响下,决定一同走上留学的道路。她不顾家人反对,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又变卖了陪嫁的珠宝首饰,支持廖仲恺。1902年冬,何香凝追随廖仲恺来到日本,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上预科。而在当时,赴日留学的中国女性还不足10人。

1903年9月的一个晚上,何香凝随廖仲恺到神田中国留学生会馆参加集会时,意外遇到了孙中山。孙中山号召中华优秀儿女投身革命运动的演说,深深打动了何香凝和廖仲恺。随后,他们夫妇开始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活动。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等在日本举行“帝制取消一笑会”。前排左二廖梦醒、左四宋庆龄、左五孙中山、孙中山怀中为廖承志、左六何香凝、左七萱野长知夫人。后排左二廖仲恺、左三胡汉民、左六戴季陶、左七田中昂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亲自主持加盟仪式,何香凝成为最早的同盟会女会员之一。9月1日,廖仲恺从香港筹集学费带着一岁多的女儿返回东京的当天,经何香凝和黎仲实介绍,也加入了同盟会。

1908年9月25日,何香凝在东京生下儿子廖承志。在此之前,由于羸弱多病又怀孕在身,她无力应付繁重的课业,只能被迫退学。但在生子半年后,何香凝便复学转去日本私立女子美术学校学习画画。

1909年,何香凝与儿子廖承志在东京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与儿子廖承志、女儿廖梦醒在东京

据廖承志介绍,何香凝之所以改学绘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孙中山要组织武装起义,需要起义的军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样、军用票的图案等,因而需要人设计,把它画出来”。

在学校里,何香凝除接受老师端馆紫川先生讲授的山水、花卉画外,还每周两次向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璋学画狮、虎等动物。在之后的革命生涯里,美术成为了何香凝的斗争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画笔,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无情鞭挞。

何香凝《虎啸图》,1910年

雷厉风行的“欧巴桑”

身为富家小姐的何香凝,本来连饭都不会做,但她却从头学起,满怀热情地完成各项工作,成了一位富有才干的管家。她的忠诚和悉心,赢得了孙中山及留日革命青年们的信赖,被亲切地称为“欧巴桑”(日语)。孙中山手头没有钱时,就会对她说:“欧巴桑,给我几十块钱。”何香凝娘家补贴的钱财,大部分用在了革命事业中。

何香凝《菊》,1913年

1925年3月,何香凝在看望病势危急的孙中山时,心里非常难过,她和宋子文一同劝慰宋庆龄:请孙中山在后来长期为人们传颂的《总理遗嘱》、《致苏联遗书》以及专门留给家属的《家事遗嘱》上签字。何香凝作为见证人之一,看着热泪涔涔的宋庆龄托起孙中山无力颤抖的手在三份遗嘱上逐一签名。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角逐在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等人之间展开。汪精卫出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成为第一号人物,国民党右派大行其道。

1925年8月20日上午9时左右,廖仲恺与何香凝以及监察院委员陈秋霖同车来到中央党部门口。廖仲恺下车后刚刚迈上台阶,就遭到埋伏于旁边的四名凶手的狙击,中枪后在送往医院途中离世。

廖仲恺临终前,夫人子女随侍一侧

廖仲恺去世后,时任国民党代理妇女部长的何香凝正式走到政治斗争的第一线。在国民党中,何香凝的声望极隆。她斥骂右翼分子,“拍案顿足,几乎把地板跺裂”。

1928年年底,何香凝为反对国民党清共而毅然发表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她说:“我是遵守孙中山的遗言,吾宁以画笔栖迟,维持清苦生活,不愿同流合污,做国家民族的罪人。”

1927年,何香凝在汉口的一次群众集会上讲话

1928年,何香凝在上海

1929年,何香凝与友人组建“寒之友社”,每日以绘画、吟诗和读书为事。那年秋天,她漂泊欧洲潜心画艺,排遣心中郁结。在此期间,她的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先后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

1932年,何香凝等在绍兴白马湖

1931年,何香凝从法国巴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发表《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并集海上名家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自此之后,何香凝便走上了以画笔抒情明志的道路。

何香凝《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上海画报》1931年

何香凝《松菊》,1913年

笔尖聚国魂

何香凝遵从孙中山的临终嘱托,成为宋庆龄身边最可信赖的至交。她曾在上世纪30年代初绘《菊石图》赠予宋庆龄,激赏之情溢于言表:“唯菊与石,品质高洁;唯石与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与石,品质高洁。”

20世纪40年代何香凝(左)与宋庆龄在香港

1959年在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何香凝(右)与宋庆龄亲切交谈

1935年5月,何香凝护送廖仲恺灵柩迁往南京中山陵侧

1937年在上海为慰劳抗日将士举办妇女慰劳会时,与史良(左二)、胡子婴(右一)等合影。坐着的是何香凝

1938年后,迁居香港期间,为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她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将自己所做山水花鸟赠送或出售给了华侨,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国民党爱国民主力量也随之将迎接一场新的斗争和新的考验。

何香凝在中国去向的问题上态度明确,他对蒋介石独裁和内战的反动政策深表愤慨,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于是便更加积极号召组织国民党的民主力量,并进一步拟出政治纲领和组织章程草案,提出了要求民主、反对独裁、实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政治主张。

在何香凝、李济深、蔡廷锴等人的努力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民革”在1948年成立,何香凝于1959年担任“民革”中央第二任主席,她领导“民革”全体党员更加坚定地同中共站在一起,积极开展有效的倒蒋、反帝和建设新中国的斗争,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7年,何香凝与文艺界进步人士在香港浅水湾。右起:欧阳予倩、廖梦醒、洪遒、何香凝、丁聪、夏衍、瞿白音、陈歌辛

1948年,进步民主人士在香港。右起:郭沫若、谭平山、蔡廷锴、沈钧儒、何香凝、马叙伦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京召开,何香凝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筹备会上讲话

参加新政协的女性代表。前排左起:何香凝、宋庆龄、邓颖超、史良;二排左起:罗叔章、蔡畅、丁玲;三排左起:李德全、许广平、张晓梅,曾宪植

晚年,何香凝担任过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还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真可谓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受到的推崇也是当世无几。

1955年,何香凝在廖仲恺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上讲话

1961年6月30日,何香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大会上与诸公握手

1961年,何香凝会见比利时皇太后

1962年,何香凝会见日本自民党顾问松村谦三

1962年,傅抱石(左)、潘天寿(中)在杭州观看何香凝作画

廖承志(左)观看母亲作画

何香凝老人在家中作画。女儿廖梦醒在旁边陪伴

何香凝的生命经历了94度春夏秋冬,大多数岁月都是在严酷险恶的环境中度过的。她曾在一幅《梅花水仙图》上题诗言志:“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

晚年何香凝与家人

1963年6月27日,何香凝老人在家中与前来祝贺她的生日的时任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和夫人张茜(右一)合影。左起第二人是廖承志,第一人是廖承志夫人经普椿

1972年9月1日凌晨,何香凝魂归道山,与廖仲恺合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墓地。这一对革命夫妻分别了将近半个世纪,尽管天上人间早已非复旧观,但他们相知相爱的灵魂永远都不会变得陌生和疏离。

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画中有风骨

作为女性画家,何香凝的艺术创作实践和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一系列艺术难题是密不可分的。换言之,何香凝的一生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中国绘画在近现代所经历的各种困境,以及她解决这些艺术难题的个人方案。

首先, 20世纪的画家虽然在创作方法上比前人有更多的选择性,但这也构成他们的一大艺术难题。何香凝选择了留学日本的方案,通过“东洋画”( 或更具体地称为“日本画”)的实践来考察与西洋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两者对“写实” 与“写意”的关系的处理。

何香凝从1903年开始,先后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预科、日本女子大学校学习,1909年就读东京女子美术学校高等科日本画选科,1911年毕业。何香凝没有像其他女留学生那样专习西洋画,而是师从日本帝展画师田中赖璋,具体掌握了如何将狩野派画法与西洋再现绘画融合在一起的创作手法。

何香凝《马》,1914年

何香凝的选择并非偶然。尽管她和留学日本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岭南画家在艺术方面的交往活动尚待深考,但却有相通的艺术旨趣。岭南派的“折衷主义”道路,很快成为中国画坛上的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何香凝并未介入1920年代发生在广州的那场论战,而是和经亨颐等书画家在上海组织了“寒之友”社,探讨中国画的发展问题。1929年她在浙江上虞白马湖所绘制的《月下小景图》,以传统水墨来表现舟桥树木、月光云影在水中倒映的画法,历史上十分稀见。无论描绘写实景致的努力是否成功,何香凝一生坚持再现艺术的理念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1956年她创作《真山水》图时,虽然在临古方面开始下大工夫,但依然追求一个基于写生的“真”的理念。正如董必武题句所云:“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形神皆逼肖,山水若留真。”

何香凝《月下小景》,1929年

第二, 20世纪的画家尽管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绘画创作的目的也更为多元,但如何充分发挥绘画的认知作用,却成为一种挑战。何香凝作为女权运动的领袖,十分明确绘画在女性解放的过程中的功能,使其与现代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何香凝作为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的遗孀,有很重要的社会影响。1925年廖遇刺身亡后,毛泽东、周恩来曾为其撰写祭文。何香凝在1928年辞去国民党内的职务后,将精力主要用来从事绘画创作。在她的女性受众中,有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女士。像1935年冬她为孙夫人颂寿所作的《松、竹、梅》图轴,以“岁寒三友”来表达高尚的志趣。当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何香凝从欧洲返国共赴国难,以绘画作为支援抗战的武器。目前仅见的一幅她在《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上展卖的作品《竹菊图》,颂扬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对此,毛泽东在1937年致何香凝的信中,作了政治性的解读:“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时,唯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于是,何香凝的绘画艺术被诠释为斗争哲学的视觉表征。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作《松竹梅》,于右任题款,1936年

1949年以后,何香凝在国家和各党派的统一战线工作中,担任过一系列的要职,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在其中进一步发挥其绘画艺术的作用。现藏毛泽东故居图书馆的《百花齐放图》为1951年何香凝与北京的一批书画家合作赠送的礼品,她的点睛之笔是用朱砂画了一轮红日。国家主要领导人刘少奇、董必武、陈毅都题咏过何香凝的画作,像1951年刘少奇在何香凝的山水画上题写“祖国山河”,就是强化女性艺术作为国家视觉象征的意义。陈毅在1960年题《松菊梅》图的诗文中,也强调了绘画的认识功能:

“大师撮其神,一纸皆留住。绘画如其人,方向毫不误。”

同时,执政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也记录在她的作品上。何香凝在与各政治党派人士的诗画酬唱中,已不同于1920年代末30年代初与艺术同仁组织“寒之友”社的情形,而是在一个国家高层建立连接传统价值和现代理想的视觉纽带,其寓义的多样性,不啻为了解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的奇特景观。

何香凝《祖国山河》,1951年

何香凝、廖承志、胡佩衡、陈半丁《踏歌图》

何香凝 廖承志 徐悲鸿《倚松读书图》,1951年

何香凝《万古长青》,1961年

第三,20世纪绘画的题材风格非常复杂多样,画家如何高蹈独立,自成面貌,也是一个突出的难题。和同时代的女性画家相比,何香凝选择狮虎与梅花作为主要绘画题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何香凝专攻狮虎这类猛兽题材,一反传统女性绘画的柔媚习气,体现出她刚烈的个人性格。辛亥革命后广东革命政府在上海出版的《真相画报》,多次刊登高奇峰所绘的《狮》、《虎》图,在国内外影响巨大。巾帼不让须眉,何香凝同一时期也创作了大量精彩的《狮》、《虎》作品。其中1911年《虎》图,赠给辛亥革命的元勋黄兴(克强)。

何香凝《虎》1911年

何香凝《狮》,1914年

1929年诗人柳亚子应何香凝之请,题其1913年作《国魂》,回忆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香凝先生十年前绘狮甚夥,悉为朋辈持去。此幅以仲恺先生爱玩,至今留箧衍中,洵稀世之奇珍已。”

正如1936年《中央日报》记者所称道的:

“在党国名人中,擅法绘的虽然很多,而我所钦佩的,只是陈树人的山水花卉、经亨颐的奇松怪石;但是何香凝女士她能兼诸家之长,于山水、花卉、树石以外,还能画狮虎之属的雄猛走兽,所以我格外的钦佩她!”

的确,这类题材适用于社会的公共空间,譬如1951年她的《虎图》,著“毛主席雅赏” 的上款,向共和国的缔造者致意,表现其受众特有的雄强气质。

何香凝《虎》,1944年

在形成何香凝个人风格的过程中,梅花这一绘画题材最能体现其伟大的人格特点。1950年代初她的《梅图》是一范例。其构图简明,一株老梅从右向左斜贯画面,结节盘曲,苍劲有力。树干中央伸出两三枝条,纵横交叠,刚健挺拔,数爿新梅,破绽开放,洋溢着勃勃生机。其上款为“宾虹老先生教正”,和大画家黄宾虹追求“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理念彼此贯通。正像1953年赵朴初在何香凝《梅图》上题写的诗句所云:“娇娇一枝梅,心壮暮年笔。画骨铁铮铮,看花光奕奕。念花烂漫春,多少霜雪厉。珍重岁寒姿,永葆贞刚质。”

何香凝《梅图》,1953

何香凝《寒梅有深意》,1953年

1962年何香凝在与潘天寿合作《梅竹疏石》图时,以浓墨重笔,横空画出一株老梅,上面红梅朵朵,气势盎然。潘以疏石淡竹补景,衬托出“漫漫疏影太横斜”的诗情画意,亦为精品。

何香凝绘画风格的转变,主要体现山水题材上。一方面她坚持“求真”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充分注意到“临古”在传统绘画中的作用。从1934年春她赠给宋庆龄的《远山樵夫图》到1953年4月沈钧儒题写其绘制的《和平之境》,是她对正统派隐逸山水的沿用,既可以寄托个人的文化情怀,也能够表现祖国山河的和平之境。

何香凝《高松立海隅》,1960年

由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一系列难题可以看出,何香凝作出了重要的选择。作为中国现代女性的领袖人物,她的艺术人生既包含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和人文修养,又体现出时代赋予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使命。妇女解放就是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这些基本方面,何香凝以绘画来实现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文理想。在达到这个境界的过程中,何香凝将传统与现代化融为一体。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996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