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帝在贺卡上对他最宠爱的田文静作出指示:“我好,吴先生好吗?”这个让雍正打招呼的“吴先生”,就是田文静的包打听吴思道。
据说有一次田文静和伍师爷闹别扭,伍师爷来了个“不合”,收拾东西就走了。从此,田文景像丢了拐杖一样,被雍正多次训斥为他地方施政,为他打抱不平,只好把吴师爷请回来。
在清代,田文静靠师爷做官是相当普遍的。很多官员离不开师爷,师爷成了隐藏在官场中最大的隐性权利人。
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政府的腐败也出现了。清朝有句话:“不幕不能为官。”这里的“帘”指帘友、帘客,俗称师爷。按照清朝的说法,从巡抚到州县有几千个衙门,每个衙门有五个幕友,全国至少有几万个师爷。师爷混迹官场,首先靠的是能力。你得跟老师学,学完了才能成为弟子。你学习的范围也很广。包括收钱,交税,花各种费用,交换文件,写公私信,这些都成了师爷最基本的技能。王祖辉曾说,他花了六年时间才学会罪犯名字的场景。
祖父是官方权力的附属品,祖父就像“你能对吃喝做什么,你能对秋歌冷热做什么,你都不能离开。”由此,逐渐出现了一批师爷。他们不仅打电话给朋友介绍他人,暗中交流信息,还互相结交朋友,形成一股官官难控的社会力量。
在幕府的所有职位中,最好的职位是刑部主事和钱谷主事,一个有审判权,一个有钱粮权,收入是其他职位的好几倍。不仅收入高,有些师爷还通过他们的关节,搜罗了不少政治资源,走上了官老爷的位置。流程由总督级上报吏部,可以授予官职。但总的来说,能做官的师爷也就那么几个,大部分都是“制布死”的。绍兴有一个教范家祥的人,早年做过侍从,但他母亲觉得儿子虽然赚了钱,却不能为祖上争光,于是努力读书,终于考上了进士。清代理学家戴震、名臣林则徐也有类似经历。咸丰、同治以后,做官的资格限制逐渐被打破和淡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师爷投身政治,如中兴名臣左,也是这个发展过程。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师爷属于权力过剩,利用职务之便为官搞隐形腐败,属于清朝官场的非典型腐败者。
刑师爷的实权。
在清代,“无官不幕”是很常见的。总督官、州官、地方县官离开师爷就像丢了拐杖一样,寸步难行。
“钱谷的刑名动态系统经过检验,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虽然其他种类的师爷也不可小觑,但刑名师爷是第二高的角色。审判长在审理案件时,有的刑事师爷干脆在大堂后面拉个帘子,听完审判长的文案后,提出具体意见,往往最终会导致案件的审判结果。刑事师爷有一套完整的看家本领,即“六法”和“九不可少”。至于所谓的三班六室,都是审判长在审案的时候说的,给出意见的所谓“满堂彩官”并不能代替刑事师爷的最终意见。中国的学名
当时刑事师爷掌握好案情,就意味着抓到了钱,往往和文员、官员挂钩,中间环节按交多少钱约定,形成流水线利益链。有些犯罪名头在最厉害的时候是“一鸡打死两只鸡”,使得诉讼双方最终成为被压榨的对象。谁出钱多,谁就赢。《大清实录》记载,州县官员、罪犯名故意拖延案件以捞钱。
中兴名臣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积压案件太多,有些案件已经拒办好几年了。为此,他画当时州县官员和下属师爷的画像:“性情卑鄙,品行不洁”,“貌似有才,内心贪凉”,“善于造化,使事沸腾”,或“品行卑鄙,辛苦讨好”。
这些与会者言辞激烈,可想而知,曾国藩对当时州县官员的不作为和腐败是无比痛心的。之后,他开始大规模更换不合格的州县官员。同时,集中精力清理积压案件。在曾国藩看来,当时直隶官场最大的弊端就是不作为、乱作为。
在身体条件差、任务紧的情况下,1988年3月底直隶7年前的同治积压案件达12000余件。仅保定府法院交办的重大信访案件就有130多起。其中一些案件被搁置了两三年,而另一些案件被拖延了八九年。
曾国藩不得不感叹:“吏治之弊,民生之难,皆因于此。”一辈子镇压太平军的曾国藩,不可能不承认自己输给了清朝的官场。
保湿钱谷师爷
“收发指令,卖钱卖粮,门牌号列表,当地人口,荒地山谷……”从60多件事来看,钱谷师爷没有罪犯名下师爷的分量,但涉及面很广,直接涉及到当地人各种杂物的管理。除了负责本县衙内的钱粮业务外,还负责大量的土地产权纠纷、钱债、商事交易和各种收税业务等民事案件。,这些都很复杂,而钱谷的师爷们能坐上州县官员的位子就很滋润了。他不仅是钱粮总经理,还是出纳、现金管理员等。赚钱是非常容易的。不仅如此,钱谷师爷的工资也很高。早在乾隆时期,就已达到220两。到了乾隆后期,县一级的钱谷师爷已经增加到每年800两,这是一笔合理的收入。如果是上等的钱谷包打听,一年能赚2000两之多。
此外,作为钱谷的师爷,还有一些“政治权利”,即上级师爷可以向下属单位推荐师爷,并从中收取大量好处。因为上级师爷可以影响地方官员的升迁,如果师爷的意见被否决,那么以后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讨好“身边的红人”,主动和师爷套近乎,让他们推荐人选,从而达成默契。咸丰年间的官员何桂清曾总结说:“各省各县各县的官员上任,他的幕友们一定要推荐自己的老朋友为那些有名的刑名大师、钱谷大师做代理。当地官员不知道这些人是否称职,于是立即慷慨邀请。”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清朝的官员段广庆,在他成为建德人之前就拜访过州官。他说话的时候就问有没有邀请幕府。段广庆答道:“刑名与钱谷已定。”京城的官员很不高兴,说:“我这里的朋友都是自己决定的,不知道我这里的朋友都是上级推荐的。”可想而知,一个清朝高官如此重视安排师爷,可见其职位和利益的重要性。
在利益集团的不断推波助澜下,师爷的风气越来越坏。据张青《道县环海录》记载,咸丰年间,满清官员陕甘总督乐宾,对公务一窍不通,干脆把所有的业务都委托给师爷,于是这个师爷就招摇撞骗,把当地官员弄得怨声载道。
王祖辉,清朝的老牌包打听,做了三十四年的包打听。他总结说,“当官的不一定要离开这三种人,但这三种人是恶的,是对的。”最后他说,到了乾隆中期,就屏友而言,十个里没有四五个像样的。
这种位高权重的包打听生意,影响了整个清朝的政治,属于一个非典型的腐败集团。随着清政权的崩溃,这一行终于退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