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但德国在两次战争中都损失惨重。一战期间,德军死亡177.3万人,受伤被俘714万人。战争期间,630多万人死于饥饿、贫困和瘟疫。一战造成的德国军民死亡人数接近战前德国总人口的9.5%。战争造成的直接军费开支高达800亿马克。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3%。战后,德国失去了10%的人口和近1/7的土地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
在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下,德国需要在30年内向战胜国支付1320亿金马克及利息。德国被迫向协约国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辆机车、15000辆货车、5000辆卡车和公海舰队的所有船只。德国在莱茵河西岸的领土被盟军占领了15年,德军不得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范围内设防。德国陆军和海军数量和装备有限,而空陆军不允许直接拥有。
可以说,一战的失败让德国在领土、人口、军备、海外资产等各个方面都损失惨重。在这种背景下,战后德国急于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希特勒的纳粹党正是利用了当时德国人的这种心理状态才得以上位。希特勒在执政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耀眼的成就。德国历史学家哈夫纳将希特勒统治德国的十二年分为两部分:前六年是希特勒统治的黄金时期。
用哈夫纳的话来说:“在过去的六年里,他取得了一系列让他的敌人和朋友都感到惊讶的成就,几乎没有人相信他会取得这样的成就”;然而,过去的六年是由贬义词组成的,如“错误”、“失策”和“犯罪”。另一位德国历史学家费斯特曾在《历史上最好的希特勒传记》中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测:如果希特勒死于1938年底的一次暗杀,恐怕大多数德国人会称他为最伟大的民族大师或德国历史的终结者。1939年似乎是希特勒和德国命运的分水岭。
1939年之前,希特勒在人们面前的形象更像是一个建设者,但之后,他变成了一个毁灭世界的超级战犯。希特勒上台前,德国正在经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德国有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24小时不停地向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在通货膨胀的高峰期,早上的面包钱晚上连面包屑都买不起。纸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德国的孩子开始玩纸钱积木,因为这比花钱买玩具便宜多了。
希特勒上台后不到一年,德国的失业人数从600万急剧下降到200万。1933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37亿帝国马克,但1934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高达1264亿帝国马克。此后,德国经济几乎每年都以100%的高速增长。希特勒上台四年后,德国的失业率从30%以上下降到几乎为零。与此同时,德国完成了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组了重工业的基本体系,装备了现代化的军队。
1939年,德国人均工业产出增长108%,人均消费品产出增长39%,工人实际平均周工资增长24%。当国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希特勒开始建立自己的帝国。起初,他的对外扩张并不是通过赤裸裸的战争实现的,而是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试探性扩张:1935年,希特勒通过全民公决收复萨尔地区;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1938年3月,德国与奥地利合并;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这些领土基本上是在和平谈判的框架下“合法”获得的。当然,这种所谓“合法”的扩张,实际上是在与英法等大国达成协议后,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实现的,但与1939年后通过战争实现的扩张确实不同。用希特勒自己的话来说:“我把1919年被夺走的省份归还给了帝国,我把数百万被从我们怀里夺走的悲惨的德国人召回了他们的家乡。当我做这一切的时候,我会尽量不流血,不会给我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带来战争灾难。”
直到1939年对波兰战争爆发,德国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摆脱危机后,经济迎来大发展,军事逐渐摆脱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限制性规定,领土扩张而不发动战争,国际地位逐渐摆脱战败国地位。如果希特勒及时收手,二战就不会爆发了吗?如果德国没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今天的德国会是什么样子?
实际上希特勒从上台那天起就在谋划战争,所以他的所有政策实际上都是以服务战争为优先。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化的经济调控机关:帝国经济部在1933年至1936年秋是最高中央调控机关。这个组织有各种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各种工业部门、农业、外贸、价格等等。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侵略战争,那么他根本不会发展大量的军工企业。如果这些企业没有接纳失业者,就不会有纳粹所谓的“经济奇迹”。
本质上,纳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大资本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垄断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对于致力于发动战争的纳粹政府来说,是实现战略物资集中分配的最佳模式。但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缺乏竞争环境,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无法激发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希特勒执政前六年的所谓“成功”,其实得益于后期透支的财富和潜力。
这种完全为战争服务的发展模式一旦停止,就意味着链条断裂,然后希特勒和庞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就会瞬间崩溃。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只是暂时鼓舞了德国人民的积极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德国面临的内部社会矛盾。希特勒解决失业的办法,其实就是不断借钱发展军事工业,刺激经济。一旦停止扩张,法西斯统治将陷入内部崩溃。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条路:要么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或者通过对外扩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事实上,希特勒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后一种解决方案。表面上看起来,纳粹党是通过合法的民主选举程序上台的,但实际上,纳粹冲锋队暗地里做了很多事情来威胁对手。纳粹党上台的全过程,实际上是披着“民主合法”外衣的暴力夺权。这样的暴力实际上为纳粹德国日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埋下了伏笔。假设希特勒死于1938年秋天?这时德国人会发现,所谓的“伟大元首”其实已经用暴力手段摧毁了整个国家体制。
元首在位时,仍能控制大局。然而,当元首去世后,突然发现德意志第三帝国既没有继承人制度,也没有宪法,更没有政党活动。原有的国家政治生活已经被彻底破坏,经济发展完全依赖于未来透支的垄断模式。元首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的空让戈林、希姆莱这样的阴谋家急于准备武装夺权。即使希特勒在发动战争前就去世了,他的继任者很可能仍然会在纳粹极权制度下发动战争。退一步说,即使没有热战,德国和其他强国之间也可能爆发冷战。
这包括避免战争来临时准备不足的军备竞赛,以及削弱对手的经济战。德国在这场比赛中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德国的对手中,有世界上工业实力最强的美国,有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苏联,有殖民地数量最多的英国。德国单挑当时的三个超级大国,作为一个中等国家,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即使没有战争爆发,德国的资源迟早会在与三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中被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