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一个以文章磨砺、以气节标榜、以诗词奖励的著名革命文学群体。
南京的文人结社不同寻常,具有明显的向近代转型的特征。1909年成立,1923年无形解散。它前后只存在了14年,但长期主持社会事务的“南社之魂”柳亚子却认为它像是“一部二十四史,却总觉得写不出来”。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南社人物评点》是邵老师长期从事古典诗词创作教学和南社研究的力作。书中对225个南社人物(包括15个新南社人物)用“七绝”进行了背诵和评价,并给每个人物配了传记。通过列举历史事件,讨论南社成员,旨在充分发掘历史发展造成的“同与异”中所蕴含的启蒙内容,同时正视南社人物诗歌创作中散落的大量传统审美信息,进而深入到历时性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
让我们通过阅读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南社人物评论》,来看看南社这个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是如何从诞生到繁荣,又是如何从繁荣走向衰落的。
啤酒
和
出生
男奢人吴银平
南社诞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风雨飘摇年代,其筹备工作始于1907年。
这一年可谓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徐锡麟在安庆被害,秋瑾在绍兴身亡,杨被杀,潮州黄冈、徽州起义相继受挫;黄兴两次进攻秦、连地区,与胡一起进攻广西镇南关,也相继失败。这一系列事件对南社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纪念秋瑾,陈去病计划在上海举行追悼会,鼓励革命者反抗清朝,但无济于事。
为了进一步联系被迫流散的革命党人,陈与、吴梅等人成立了神教社。1907年7月29日,陈在《神州日报》上发表《告上帝之友书》。本文简要回顾了晚明文人结社的盛况,进而愤怒地批判了清朝“增文网”的狡诈恶毒的文化统治政策,“严禁文人结社烧香拜盟”。他决心和别人交朋友,并且“愉快地谈论这件事”。
同年,刘、何震从日本归来,柳亚子邀他们与杨度生、、、高旭、沈力、朱、张家镇在上海一家酒楼小酌,决定成立南社。后来,陈去病到杭(1908年7月)请人祭奠秋瑾,被清政府发现,被迫逃往汕头。1908年冬,陈的脚病又犯了。过了半年才恢复,南社的建立也一拖再拖。
1909年11月13日,“一舟舟带菜,任其到中流,直赴虎丘”。看完千劫,虎丘之下,一股埋藏已久的剑气再次喷薄而出。这一天,南社宣告成立。
以这个不平凡的日子为标志,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日益受挫、蓬勃向上的奋斗精神,伴随着焦虑、愤慨、屈辱和仇恨,以自愿联合的形式,在哀痛的士人心中复活。
尽管清政府采取高压政策,但在一些公告中,南社命名的含义是含蓄的,甚至是矛盾的;但从南社社员对“几风流事”的推崇程度来看,也不难理解南社的创办原因。立志于洋人满堂,人丁兴旺,是很多南社成员一贯的政治取向。
基于此,柳亚子大力出版了《夏与父子集》、姚广撰写的《金山卫佚史》、编著了《建州直考女》、《扬州十日》、《嘉定惨案》、《闻仲殉难》四本书作为“陈箓丛书”,并花了数年时间搜寻《大革命时的与许之孕》。
鲁迅对此颇为赞赏,并在《隔膜》一文中指出:“清朝初年的文字之狱,直到清朝末年才重新提起。最令人兴奋的是,‘南社’里有几个人为灾民编纂印刷选集。”
发展
和
加强
男奢人吴银平
从南社机关报《南社丛科》的出版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南社社员创作的作品多为“呐喊复仇反抗”(鲁迅语),雄浑、苍劲、豪放。
“登一座山,可以做些平常的事,还得喝银河之杯”(柳亚子诗)。他们基于一种反清革命的激情,主张积极的浪漫主义诗风,认为“慷慨悲凉、感伤之作”会使天下人“知其妻悲,世态炎凉,危在旦夕”。
因此,1911年8月5日,宋在《李玟日报》上撰文说:“四集是社员编的,其中杂文34篇,诗371首,诗124首。其间,我感慨万千。能背的文章不算新。”
李叔同评论说:“一切事物都是优雅和正直的。更有不拘一格的新理论,关于社会影响和引导的作品。......近了就叫名著,怎么能怀疑!”
由于“南社丛科”仅限于发表文学作品,南社不少成员还在其他报刊上发表鼓吹反清革命的言论,南社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到1911年2月,加入俱乐部的人数增加到193人。
几乎与此同时,麝月(浙江南社分支)、广南社(广东南社分支)、辽社(南社分支)、与南社踢踏鼓相对应的淮南社相继成立,目的是“引导他们因文培养对同类的爱,以断其根”(姚广《淮南社序》),更重要的是宁调元和石舟。武昌起义前,南社成员已发展到228人。
辛亥革命后,南社更加强大,阵容更加强大。许多精英(如、、、沈钧儒、黄兴、程)相继加入该会。到1913年初,南社成员增加到400多人,遍布全国。
从当时的全国文化中心上海来看,主持笔会政治的多为南社成员,如宋、于右任、、、、报的等。神州日报是黄和王武生;大共和国是王栋;《泰晤士报》是鲍;天多宝是邹亚云、陈布雷、李叔同;《民权报》是蒋和戴;《民国日报》是邵力子、程社卧和叶文鹤;《太平洋新闻》包括姚玉萍、陈、柳亚子、苏、胡普安、胡、陈推安、姚绰初等。人民之声日报有宁太乙、王、、黄侃等。可谓红极一时!
后来,成舍沃回忆说:“那时候在上海,如果不是南社的人,是不可能在报社当编辑的。”程的话不无道理。柳亚子主持《太平洋新闻》时,其内部成员几乎都是南社成员。所以柳亚子很自豪地说:“大家都是熟人,几乎都是南社的成员。不,他们都参与了。当时可以称之为南社的鼎盛时期。
从南社成员的内部构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擅长政治运作的政客,如《李玟报》骨干成员,曾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职,《李玟报》实际上已成为政府机关报;原姚玉平北伐总司令,调任太平洋新闻任社长;另一类是没有固定职业的“叛逆文人”。他们不仅用文字谈论革命,还用文字寻求“点缀”。
当然,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学”,两者并不相同,不能互相犯,但两者都有交叉,有对流。曾几何时,汪精卫任南京行政院院长,邵元冲任立法院代院长,巨觉生任司法院院长,戴任考试院院长,于右任任监察院院长,任中央党部秘书长,宋任原农林科长。难怪柳亚子忍不住说:“你看今天的域,居然是南社的天下。”
区别
和
下降
男奢人吴银平
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急剧逆转。精通政治的清政府宰相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将朝廷的权力合二为一。依靠北洋军的军事实力,宣最终用武力进攻与和解两种战术,胁迫南京众议院合法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然后就是借贷的余波,洪宪帝制,军阀割据,张勋复辟...
“无边头血,可怜买了个假共和”(蔡诗),“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欲落”(黄醒世)。随着政局的突变,南社内部的阵营对立日益清晰,成员开始在不同的旗帜下出现分化。
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范鸿贤、杨全、梁丘、程家昌等仍坚持革命立场。他们对汉奸的背信弃义感到愤怒,或写文章声讨或参军。更有不少南社成员拒绝受贿,引咎辞职,标榜正直,显示了他们强大的力量和勇气,以及他们英勇无畏的反抗。
同盟会和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宋虽然主张与袁妥协,但拒绝袁的重金,积极进行议会斗争。但民国成立后,部分“排挤”意识狭隘的南社成员认为革命目的已经达到,有所退缩。还有一些人,贪得无厌,贪得无厌,“贪图美色和新文笔,贪图晚节进步”,堕落为卖身求荣的官僚和政客。
面对令人窒息的政治阴暗和民间怨愤的现实,大量“寻路”的“累客”对腐鼠和蠕动的猴子感到愤怒,深感自己软弱无力,于是主张建立酒社、消夏社、驱寒社,在云里宣泄自己的郁结。
柳亚子不满这些诗社的出身倾向,即“天下无物”、“魏晋无话可说”,他说“胸中血满怒,菌满斗”。嚼雪饮冰犹嫌热”,又作诗一首(“袁安高眠太苦,党尉羊膏未满喜。愿运动员有三百万美元,咸阳一火炬消寒”),做到心中有数。但艾蒿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深感无事可做,于是也参加了酒社和夏社的活动,建起了“舍此百块黄酒,域可倾胸块尽!"
在思想文化领域,这种“分化”主要表现为“尊孔”和“反孔”。
1912年6月,高燮、姚广等人在江苏金山发起成立国学交易会,以“扶持国学传承,交换旧闻”为宗旨,得到南社复古派的呼应。他们决心“发明儒学的真理”,“沿袭先贤的传统,恢复旧态”,声称要为“拯救”儒学而“狂呼”。但是,柳亚子、宁等人坚持“反孔”,打破了孔孟的“大盖”。高旭甚至主张“废孔用墨”。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南方社会进一步分化。如果说,南社成立之初,共同的革命目标是在“反清”、“反袁”的旗帜下,把“利益众多”的南社成员团结起来,形成一定的政治凝聚力(袁世凯当皇帝期间,“摇尾乞怜、宣扬自己权利”的南社成员只有20多人),那么,就抓住了一个新文化。
虽然南社在组织上不断发展(截至1916年1月,已增至825人;到1923年,人数增加到1188人),也确实有一部分精英陆续涌向南社(如于右任、、、白、杜国昆、邵飘萍等)。),但也有许多官僚和政客随波逐流。就整体素质而言,毕竟良莠不齐;至于观念,差异就更大了。
鲁迅先生曾指出:“文学团体不是豆荚。里面装的永远是豆子。关于融合的时间,就不一样了,后来有各种变化。”你完全正确。
1917年夏,南社发生了一场关于同光诗的激烈争论,导致南社成员内斗。这场突如其来的惨烈内斗,无疑对南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很多参与这场内斗的南社成员都感到心灰意冷。从此,南社被大大削弱,社会事务基本瘫痪。下半年,没有优雅的聚会。
以下种种迹象表明,在蓬勃发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南社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以主张“固守旧制,守旧派,空山居独居”的复古派为主导的保守落后的组织。
1923年5月,柳亚子接受叶楚伧“南社的基础可以利用,但放弃可惜”的建议,与邵力子、胡浦安、叶楚伦、余士梅(均为旧南社成员)、陈望道、曹聚仁、陈德政等八人发起成立新南社。新南社的宗旨与旧南社的宗旨截然不同。它实际上是一个以国民党左派为骨干的具有统战性质的新文学团体。
但新南社成立后,除了出版“丛书”和举办三次聚餐外,再无其他活动。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新南社无法继续下去。
同时,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新南方社会也出现了新的分化。特别是孙中山逝世后,南社的一些成员经不起历史的严峻考验,纷纷掉队、叛逃,甚至堕落为复古分子和为地主买办阶级服务的反动政客。只有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少数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南社成员,才能继续坚持进步立场,跟上时代潮流。
南社,这个曾经充满英气和光彩的革命团体,最终不可逆转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