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肆虐五千年的汉朝,这片土地上还崛起过多少朝代?
匈奴,柔然,南诏...这些朝代有的声势浩大,被史书记载,有的悄无声息,三言两语就被拿下,最后消失在历史中。
但更多的是,辉煌的文明创造出来之后,却被历史的潮流无情地淹没了。只有在那些我们不太关注的地方,才有那些与中原不同的文化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
比如高句丽。
如今说起高句丽,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和韩国的前身高丽混淆。但无论从文化残留还是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也衍生出完全不同的文化。
历史上的高句丽起源于汉代,延续到隋唐。在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隋唐,四大皇帝与这个神秘的边疆政权有过“死磕”。
它毁了杨迪的家庭,毁了国家,也让唐太宗后悔终生。
01
起源:边疆部落的发展史
相传一女子吃了黑鸟之卵,所生之子为商朝始祖契;母狼遇到匈奴,生下突厥王...每个民族的诞生都有一个神话,预示着整个民族所赞美的美德。
高句丽也不例外。
在高句丽的传说中,有一个受不了阳光的女人。然而,天空中的太阳总是坚定不移的。最终,她被阳光“照亮”,结果怀孕了。
几个月后,她下了一个蛋,不是用刀打破的。直到有一天,在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个男孩破壳而出。
这个天生骨骼突出,后来被称为“朱蒙”的男孩,就是历史上高句丽的开国国王。
当然,愿意用太阳来指代自己“高尚”的品德,是高句丽人的自由。然而,我们不应该如此草率地了解这个民族。
其实高句丽兴起于公元前37年,也就是中国的汉朝。这个时候,汉朝东北边疆有一个叫扶余的小部落。因为内讧,一位名叫“朱蒙”的王子带领他的随从迁徙了出去。逃到宣土郡(今辽宁省新宾县东南)的高句丽郡。
之后,这些流离失所的扶余人自己建立了一个国家,它的名字叫高句丽。
不仅是这个王国的名字,也是这个王国国王的姓氏。在史书记载中,它被历史学家视为这个民族的名称。
不知道是因为地处偏僻,阻碍了信息的交流,还是单纯因为懒。我们古代历史学家在史书上称呼它的时候,往往简单地称之为“朝鲜”——与几百年后朝鲜半岛上崛起的古国同名。
而韩国则欣然认为高句丽是高丽的前身,拍电视剧“还原”这段历史。
历史表明,高句丽土地贫瘠,气候寒冷,国家弱小。这既是障碍,也是机遇。
由于单纯的游牧和农耕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高句丽迅速发展出一套农耕与游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同时,由于生产出的实物不足以支撑高句丽皇室“宫室不宏伟,无需演示”的奢华风格,高句丽决定向外征服。
在寒冷中长大的人似乎都有天生的战斗天赋,高句丽人也不例外。在招募了一些再次叛逃的扶余人后,高句丽的战斗力再次上升,没过多久就向周围很多小宗族投降。
这个时候,高句丽已经是东北亚最大的国家之一。再进一步,那是当时汉朝的地盘。
但即使前来进攻的军队似乎还不足以灭掉自己,高句丽还是选择了后退一步,接受了汉献帝的分封,划归汉宣土郡和辽东郡管辖。
高句丽真的屈服了吗?显然不是。一个从战乱中挣扎成长的民族,怎么会愿意被一个没落王朝管辖?
要知道,在他们面前,是位于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汉朝四郡,今天的东北三省,还有一片广袤的黑土地。比起原乡的贫穷和寒冷,这里是天堂。
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机会彻底得到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
02
纷争:与中原王朝的爱恨情仇
然而,与稍纵即逝的机会相比,等待真的是一个漫长而焦虑的过程。
我不怪高句丽后来的领袖没有这个耐心。在这段时间里,那个“触手可及”的黑土地上政权交替“风起云涌”。
接受分封制不久,王莽篡汉,政权不稳,匈奴骚扰西北。这时,当高句丽毛王高宫看到它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一个好时机,所以他忍不住了。他想通过一些小动作谋取利益——在宣土县争取宣土城。
想法是好的,但是力度不够。他发兵不久,汉军很快就打败了高句丽的军队。况且还有前仇人扶余,高句丽又要投降了。
东汉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人觉得自己的机会又来了,开始大举进攻汉边境,企图将汉四郡据为己有。
然而,高句丽人只看到了中原大乱的结果,却没有注意到中原大乱的原因——既然大家族能推翻政权,那收拾一个“边陲”小国也绰绰有余。
没多久,高句丽又败了,这次还挺惨的——家被烧了。几乎,高句丽将彻底消失在历史中。
好在中原总有人一心要统一。司马懿为了消除后患,出兵辽东作战,直接导致辽东防备不足空,给高句丽留下了喘息之机。
不过,司马懿也不是傻子。他既然消灭了一批人,自然要保留一批自己人。魏名将吴驻扎在幽州。他不仅打败了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高句丽,还积极派兵追击。高句丽几乎毁灭了这个国家。
然而,百足虫不死。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高句丽灭国的时候,残存的高句丽人悄悄回到故国,又奇迹般地恢复了。
这次复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这段时间是中原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之乱下,中原危亡,没有人关注这个边陲“小国”。
趁着这个机会,高句丽联合百济,打败慕容鲜卑,两次打败日本,开始了真正的崛起。后来又攻克新罗、百济,占领汉四郡。
等到隋文帝建立隋朝,再次注意到的时候,高句丽已经完成了从部落到王国的转变,不仅建立了法制国家,还设置了官吏和朝廷,甚至蚕食辽东秦汉的故土,具备了逐鹿中原的资本和野心。
俗话说,君子不筑巢引凤。面对如此虎视眈眈的敌人,隋朝皇帝坐不住了。
于是,隋文帝隋文帝灭陈后,派使者带着恐吓信说:“大王说辽河和长江一样宽。韩人,有多少陈国?如果我没有受过教育,我会责怪王千,我会成为一个将军,所以为什么打扰我!勤勤恳恳,许旺从新入耳。宜怀,多求福。”
可是,这个时候,高句丽怎么会相信这样一封没头没尾的“恐吓信”呢?立即开打,与文帝军队交战。
但受限于极端天气和瘟疫,战争双方都没有得到任何结果,只好不了了之。
到了杨迪时,已经喜出望外的杨光又想起了这件事,开始进攻高句丽。
03
观察:失落的民族
这一次,老天似乎并没有站在中原这边。即使两国实力悬殊,但由于指挥不当,粮草不足,这次远征还是以惨败告终。
然后,叛乱和饥荒接踵而至。即使取得了一些胜利,高句丽也没有完全屈服,甚至拒绝放回大量被俘虏的隋朝军民,并利用隋军士兵的尸骨构筑景观来恫吓前来征服的中原王朝。
相反,杨迪的多次远征导致了国力的巨大消耗,他死于农民起义。
但炀帝三次亲征,对高句丽的消耗很大。郁芳先生的《争夺东北亚霸权》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以一个王朝的代价,失去了成为东北亚霸主的最好机会”。
如果说唐太宗在看到杨迪的生死结局后,还有什么能与杨迪达成共识,那一定是征服高句丽。
公元643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等不了多久的唐太宗终于得到了机会。
这一年,唐朝的属国新罗派使节到唐朝,讲述高句丽征服新罗的经过。唐太宗派使者到高句丽,下令停止战斗。
此时的高句丽,被隋朝征服后,理所当然地拒绝面对唐朝的使臣。
现在,唐太宗有理由征服高句丽了。
“辽东旧中国,自周卫,出其不意。有四隋主,失法而还,杀中国之良善。今天他杀了主人,靠的是风险和嚣张,我一夜没睡一直在想这件事。为中华儿女报仇,也为朝鲜弑君报仇。今天,它是唯一的角落。以兵之力,可以晃妖之耳。但出于对后世的敬畏或因为石马强大,会有奇人决断,劝伐辽,远征,或动乱。我还没老,我要据为己有,我不会丢下我的后代。”
——子《同治鉴》卷一九七十三
由于种种原因,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恢复辽东之战,一口气拿下十余城,歼灭敌军四万余人。甚至因为天气原因,唐太宗在达不到预期目标后被迫回朝,也让高句丽举国颤抖。
之后,唐太宗采纳大臣的建议,以小股军队轮番骚扰高句丽,消耗其国力。
直到唐高宗时期,唐军灭百济,击溃前来援助的日军,唐军终于等到机会。
接下来的几年,捷报频传,终于在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各路唐军在平壤会师,高句丽将领无法坚守。
直到九月,高句丽和尚新城打开了城门。至此,这个与中原王朝打了那么多回合的古国,终于在隋唐王朝的巨大军事打击下,坠入了历史的长河。
高句丽灭亡后,其后裔大部分迁入中原,逐渐与中原各民族融合,少数与周边民族融合,王室无嗣。所辖领土开始完全归唐朝管辖,后来一部分归东北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管辖,一部分归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管辖。
现在,这个在东北亚挑起事端的王朝已经消失在历史中。
04
凝固:陵墓,碑文
艺术名义下的历史书
高句丽消失了吗?是的,我们当然可以这么说。
宋代以后,中原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混乱甚至错误。到了清朝,因为东北是皇族的“龙族之地”,清朝对这个地方实行了“封禁政策”,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够对此进行调查研究。
也许是由于历史的沧桑,也可能是史记中几个字的偏差。“高句丽”这几个字一度从历史中消失。
这个民族几乎没有留下一段可以传承的历史。今天,我们只能从《二十四史》等史书中寻找关于它的寥寥数语。
然而,随着考古学的出现和兴起,高句丽留下的遗迹——王城和王墓——在历史的夹缝中被发现。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陵墓和贵族墓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主要包括:3座王城、14座陵墓和26座贵族墓。
五女山风景区
公元前37年,东北扶余郡王朱蒙为躲避兄弟迫害,从扶余逃往南方,建立了以“葛生骨城”为中心的高句丽王国。
据专家考证,“彭胜骨城”应为辽宁桓仁县附近的谷夏城遗址,五女山城为其山城。
五女山山城依山势而建,分为半山腰的外城和山顶的内城两部分。山的东、西、北是百尺悬崖,南是陡坡。地势易守难攻。
可以说,正是从五女山开始,高句丽政权逐渐扩大了活动领域,创造了高句丽文化。
目前,该市仍有许多古建筑基地,如城墙、宫殿、水库、哨所、兵营、寺庙等。,被誉为“东方第一卫城”、“辽宁第一美女”。
万度山城要塞
丸红山城是高句丽时代最典型的早中期山城之一。
西汉元末三年(公元3年),由于北方扶余的军事压力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高句丽迁都内城(今集安市),并建那威鄢城(后称丸都城)为卫城。
修建之初作为国内某城的军事驻防城,后两次作为高句丽王使用。每当发生战争,高句丽国王就经常从国内的城市迁到都城丸之内坚守。
国王时期,丸红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成,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以大宫遗址为核心来规划整体布局的都城。四面环山为屏,山腰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
它不仅是国内城市的军事驻防城市,还被用作高句丽的首都。与国内城市互为附属,互为首都,形成了世界首都建筑史上的附属首都新格局。
好王陵和好王贝
王泰陵墓是现存高句丽陵墓中唯一确切知道年代和埋葬人的典型陵墓。根据去年墓上发现的“愿陵坚如泰山”的铭文和莲花瓦的年代,推断此墓为王墓。
大君统治时期是高句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重要时期。高句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王好生下西洋,开拓疆域。
墓东北200米处,就是著名的“大王碑”。
好望碑是高句丽第20代长寿王为其父谭德所建的碑。它建于晋十年(公元414年)。
角砾岩粗糙,近方柱状,四面刻有1775个汉字,可辨认约1590个字。碑文涉及高句丽建国神话、早期国王对围城的贡献和守陵制度等。这是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
大王碑的发现,确认了中世纪以来被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其中心的位置,被誉为“海东第一碑”。
此外,昊泰王碑的书法风格似隶书,方方正正,清纯厚重,古朴高远。与东汉隶书相比,独具风格。是很多书法爱好者收藏、欣赏、解读的热门选择。
将军墓(长寿陵)
长寿陵,又称将军墓,过去被称为“将军墓”,因为当地人不知道墓中埋葬的是谁,但当他们看到如此壮观的坟墓时,他们就确定埋葬的人物一定是将军。
其实将军墓不是将军墓,而是高句丽第二十世王墓。它是高句丽最强大的国王。
据史料记载,这位高句丽国王在位78年,比众所周知的长寿国王:南越赵佗、康熙、乾隆都要长。因此,他也被称为长寿王。
整个陵墓由方形祭坛踏成,有七个坟阶,每个坟阶都是用石条铺成的。它是中国最完整的石结构陵墓,建于公元5世纪。
因为它的外观是截头方锥,形状类似于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所以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由于万寿墓之后的高句丽墓葬中已不再发现石质墓葬,所以此墓不仅是高句丽墓的顶峰,也是一座绝世墓。
洞穴墓葬-高句丽壁画
东沟古墓葬群中有近7000座高句丽时期的墓葬,散落在铜沟平原的山麓和山坡上。
根据地形和分布密度,可分为马咸、万保亭、七星山、山城峡、玉山、下解放、长川七个墓区。其中,五奎坟四号墓、五号墓、焦健墓、五爻墓、长川一号墓等高句丽贵族墓葬,绘有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壁画。
高句丽墓壁画内容丰富,色彩显眼,自成体系。除了描述高句丽民族当地的乡村和社会面貌外,其壁画内容的很大一部分也被用来描绘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其中朱雀、玄武、青龙和白虎是四方最常见的神灵。
除了故事之外,高句丽墓室壁画的一大特点是装饰图案简单、明快、丰富、典雅。连续的“王”图案、莲花图案和环形图案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说起古代壁画艺术,就有“西北敦煌,东北集安”的评价。
05
插曲:剩余的荣耀
高句丽,一个发音“入迷”的神秘王朝,即使在专业研究领域,似乎也有点小众。
明明没有名气,却和两个朝代的四大帝都有宿命论的恩怨,甚至直接影响了朝代的更迭和中原王朝的兴衰。
为了征服它,杨迪连续三次发兵,不惜耗尽大隋帝国的国力,成为压垮这个强大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接着,唐太宗李世民也多次率军进攻,甚至亲征,但仍未能消灭它。
现在,时过境迁,高句丽灭国,与之不共戴天的隋唐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有回到它的发源地,才能看到它曾经的风采。
-结束-
编辑|艺术旅游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