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人一定会成功?不一定是真的。一个人再有能力,再有活力。如果他不看趋势和方向,他会自己失败。
不值得称赞,这也是顾城在《南明史》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以客观的态度和理性的语言,对南明中期的汉族官僚集团、满族统治者、支持满清的汉族官僚以及以大顺军、大西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工作就是工作,多了就是多了,不能因为辛苦就疏忽了自己的过错。
对于第一组,顾城“怒其不争,哀叹其不幸”;无情地斥责满族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持积极态度。
顾城的《南明史》
当我翻开《南明史》时,我看到了一个干瘦的老人。这是顾城晚年的照片。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生致力于明史研究。
他一生致力于明清史研究,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南明史》就是从这些考证资料中提炼出来的精华。
顾城说了一句话:
“几十年来能有所成就,多亏了努力。”
在20世纪70年代末,除了每天的课,他所有的休息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
经常早上拿稿纸,笔记本,一个馒头,中午不回家。我嚼着一些馒头,继续阅读摘抄史料,直到图书馆关门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为了研究明清历史,这些场景是顾城生活的常态。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天,手指都要冻僵的时候,也要提取史料。
我们现在读的《南明史》,就是顾老在“十年冷板凳”的时间里,把“文章里什么都没写空”的观点和分析抄在稿纸上,抄在本子上,反复核对。
《南明史》讲述了从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到1664年葵东反清基地被摧毁,这20年间反清复明的过程。
在《南明史》的写作中,他怜悯百姓疾苦,无情地鞭挞统治者的过犯,肯定李自成、李定国的功绩,客观评价何腾蛟、阮大铖的不足。他的方法是错误的,他的努力是徒劳的,他只是在逞强,不值得表扬。
不看方向的努力,不值得致敬。
何腾蛟在南明历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他拒绝清朝投降,被俘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赢得众多赞誉。
顾城没有同意。虽然他的勇气可嘉,但“成也不足,败也有余”也是事实。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勇敢而忽视他的缺点。
何腾蛟作为将军,有胆识,有才能,但内心过于焦虑和自私,导致用人失误,排挤了大顺军,不利于自己的反清力量。
并临时招募了一批不忠诚的杂兵来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但是,表面上他们很厉害,内心却很涣散,个人都在玩自己的“小动作”。
很难维持“利益和利益的交集”,也很难达到目的的统一。所以,当用大量金钱拉拢来的“心腹”们很快羽翼丰满的时候,他们很快就独立了,支离破碎了。
就在这时,何腾蛟的地位再次受到威胁,于是他听从亲信张狂的话,用钱招兵买马,拉拢“督”“亲军”,组建了一支三万多人的队伍。
不过和上次一样,只是表面上厉害,只是起到威慑作用。一旦投入实战,就会像“鸟兽散”一样溃败。
同时,招兵买马花费巨大,不仅起不到防御作用,还增加了6倍的民税和田赋。
最终人财散,人心散,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何腾蛟如果只看他的勇猛不屈也是英雄,但因为他的自私自利和自我狂喜,毁了他本该大有作为的一生。
可见,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也应该是虚心的。一旦有了私心,再努力也是徒劳。
尽量勇敢点,自讨苦吃。
一切都是自然的,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每个人都不一样,结局总是无边无际。
南明历史上还有一个小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努力工作和逞强是不明智的。
刚从清朝被贬的阮大铖跟随清军进入福建。到仙霞岭时,发现他头和脸都肿了,老板劝他休息一下,不要跟着他走。
阮大铖听了很担心,生怕错过“立功”的机会。他坚持翻山越岭。为了显示他的健康状况,他加快了行进的步伐。他还对那些落后的人说:
你们年轻人爬山还不如我这个六十岁的老人。
说完不顾身体不适,飞速向上攀登,等到其他人气喘吁吁跟上时,已经发现阮大铖坐在山顶的石头上一动不动,已经离开了人世。
想起了一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为了突出自己的勇敢和坚强,不顾身体不适,努力逞强,并不值得称道。有些人就是白白努力,给别人无限叹息。
《南明史》既有历史的真实,也有对人性的挖掘。国之亡与兴,与人息息相关。研究历史也是探索微妙人性的过程。
就像我们读书一样,有时候在书和黑暗中,我们读的是历史和别人的故事,留下的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是我读《南明史》时的感受。无疑是一部学术正史,但一点也不死板古板。是顾老写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妙趣横生。
在了解明朝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分析了人性,看到了南明灭亡中人性的荒谬、自私和软弱。
历史离不开人类的推动和作用,内斗会亡国,但越是亡国越容易内斗。这就是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千变万化的情境中有无数种可能。
顾城对南明历史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真相进行了理性的洞察。虽然是学术著作,但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是南明史的代表作。
用一句话来形容南明的历史,那就是:山青水秀,江河密布,君子之风强,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