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不想当皇帝,这是当时天下所有诸侯的普遍心态。刘邦是个意外。
(韩信剧照)
做皇帝就是走秦朝的路,实行中央集权制,但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的例子是秦始皇失败了,秦朝只存在了15年就分崩离析了。所以天下诸侯都认为那是一条不可逾越、注定要走的路,几乎没有人愿意再去尝试。
所以最厉害的项羽也没当上皇帝。他认为皇帝是一场不切实际的闹剧,远不如跟风做齐桓公式的霸主现实。其实这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战国思维——在周朝封建制度框架下演变了八百多年,春秋战国诸侯国争霸、割据、共存。
秦始皇试图打破这种思维,但失败了。这是一个新事物。在世人眼里,秦始皇只是做了一个实验。于是在秦朝灭亡后,诸侯们切戏自娱的思想迅速复苏。原来它从未消失,只是处于暂时的冬眠状态,活在人们殷切的期待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朝“皇帝”继位,于是世人看到了成为皇帝的可能,从而抛弃了“战国”,形成了“皇权思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近代,辫子军张勋拥护清朝复辟,袁世凯自己搞复辟,都是因为不走“皇民思维”。
让我们回顾一下秦末。秦朝为什么灭亡的这么快?原因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希望它灭亡,而且越快越好。所以陈胜和光武一喊,回应的是他们的六国后代,锄头铁锹的农民,刘邦这样的逃亡者,苦役,急切的底层官员等等。在这些人中,有一半想要回到战国时代,有一半受到秦国政府的压迫,后一半服从前一半的领导,于是形成了一个“破秦重建诸侯国”的整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现象:陈胜和光武开战两个多月就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己也匆匆忙忙自立为王。在光武领兵攻打荥阳之前,陈胜不得不给他扣上“假王”的帽子;接下来,陈胜派陈武去抓赵迪,陈武很快成了赵王。赵陈武派韩光攻占燕国,韩光随即成为燕国太子;周负责攻打,但他并没有自立门户,而是建立了魏的后代魏咎。比如其余兄弟在齐国自立门户,楚国项梁的一个伯侄关系在名义上建立了楚怀王;后来,陈郁、张耳创办了赵谢,魏宝开办了王维,张亮转向项梁,创办了韩裔等。另外,也不能忽视那些跃跃欲试的秦朝官员,比如会稽县令殷通,沛县知府。总之,在通往C-C的道路上,各种各样的人挤来挤去,谁都不愿意落后。直到项羽分封关中,一共诞生了18位诸侯。
回到韩信身边。韩信是从社会底层崛起的。他没有六国后裔的优越感,却能看清社会的格局和走向。所以他认为当C君已经到了人生的天花板,不可能再有上升和突破的空间空。韩信唯一能做的就是自立门户,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这样一来,就和他是刘邦名下的c王没什么区别了。好处是不会留下背叛刘邦的坏名声。
那么韩信有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就实力而言,远不如刘邦和项羽。韩信完全占领齐国后,兵力不足20万,被围时才达到30万。当时缺口对抗中刘邦和项羽的总兵力肯定超过了30万,所以韩信没有明显优势。
其次,韩信占领的只是齐国原来的土地,确实有七十二座城池,但都不占优势。因为刘邦在关中有秦国的固定之地和汉中、巴蜀三郡,在关东有一些“移动”的势力范围。理论上,齐国的南部,荥阳的东部,闽越的南部,都可以划入项羽的势力范围。所以韩信的“七十二城”在刘邦和项羽的总实力面前寒酸多了。
况且韩信也灭不了刘邦和项羽。因为韩信和刘邦决裂,刘邦就不会和项羽抱团了。如果刘邦和项羽联手消灭韩信,那就意味着他失去了项羽后方的战略优势,然后就有可能被项羽吃掉。韩信不会坐视项羽进攻刘邦,因为刘邦的灭亡意味着他必须单挑项羽。既然不愿意打项羽,韩信也不会灭刘邦。刘邦谁都打不过。所以最后看似最弱的刘邦会活下来,与项羽、韩信形成“三足鼎立”。
(刘邦剧照)
综上所述,现实决定了韩信只会是个c主,他认为刘邦即使称帝也不会分他的利益。刘邦充其量就是接了项羽的班,承担起维护诸侯秩序的责任。不只是韩信这么想。英布、彭越、张敖、韩王信等诸侯王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最后都被刘邦忽悠了。因为刘邦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到他死的时候,八年过去了,只有一个长沙王陈武(吴锐的儿子)没有被煮。
事实上,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也只是暂时把一个异姓诸侯改造成刘氏宗族,汉朝还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在吕后执政的15年间,这些州长们都在积聚权力;在文帝时期,这些诸侯对刘邦的记忆还是很清晰的;到汉景帝时,这些诸侯王终于“不认父母”;汉武帝时期,随着“恩宠令”的有效实施和朝廷内部结构的变化,汉朝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汉武帝成为了统治天下的皇帝。从汉朝诞生的那一天起,这个过程已经经历了70多年。
(汉武帝剧照)
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这个弊病被刘邦和他的后继者一一解决了。因此,汉朝风浪中的小船顺利靠岸。如果韩信当了皇帝,他会有刘邦的能力吗?他的后代有刘邦后代的智慧吗?其实韩信根本没有刘邦的能力,只是皇位能不能传下来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