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卒到底有多牛?为什么到了战国后期,魏国反倒无法组建魏武卒

蒲瓜2022-09-26  22

魏武卒到底有多牛?为什么到了战国后期,魏国反倒无法组建魏武卒

巅峰时期的魏武祖,只有5万兵力,却打败了秦国的50万精锐。短短几年,72战64胜,6平,无一败绩。

巅峰的时候,魏武祖那么凶。

至于后来魏为什么不能重建魏武祖,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到了战国中期,魏国在人力物力上都无法培养出一支像魏武祖那样的精锐军队。

关于魏武祖,还得从三族分裂入山西的时间说起。

公元前403年,随着韩、赵、魏三族被立为诸侯,曾经强大的晋国被这三族彻底瓜分,魏正式成为诸侯国。当魏国开始作为一个国家出现时,许多新的问题逐渐出现在魏国面前。

三族瓜分晋国的时候,中国恰好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随着周代景甜制度的崩溃和冶铁技术的逐渐成熟,所有这些变化都导致了旧的社会制度的逐渐崩溃。这样一来,各国自然都迫切需要改革和变革来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

在变法的道路上,魏应该算是一个先驱者。作为一个新兴国家,魏国没有那么多旧势力。没有了旧势力,就意味着既得利益者的弱小。这样一来,国家改革自然就容易多了。

因此,当时在这里掌权的魏文侯在彻底瓜分了晋国之后,立即任命李悝为丞相,全权负责魏国的政治改革。李悝的政治改革有很多内容,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多赚钱!

因此,变法后,魏国的国库很快充实起来。有了钱,国家自然能做更多的事情。于是,魏文侯又任命吴起帮助魏国训练新军。

魏的军事改革无疑是非常大胆的。吴起变法前,中原各国都实行征兵制。也就是说,只要你是这个国家的人,你就有义务为你的国家而战。而且,你为国家而战,国家也不会给你钱,因为这是你的义务。

在这种制度下,军队也是分阶级的。首先士族,也就是在军队中,一般担任统帅,或者说是甲胄甲士,反正是一个相对安全和关键的位置。一般平民都是没有盔甲的普通步兵,有时候武器也需要自己准备。而下面的奴隶,也就是没有保障了。基本上他们只负责运送物资。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建军方式当然是落后的。但在春秋以前及更早的时代,是符合当时情况的。因为这种军事体制,国家对军队的支出可以尽量减少,也可以形成比较强的战斗力。

但问题是,这种军事体制注定了下面的士兵不愿意拼命。既然战斗是义务,就算你赢了,也和下面的士兵没关系。都是得益于上面的贵族,所以下面的士兵自然不想拼命。

在这种背景下,吴起开始进行改革。

吴起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军事体制改革,二是作战方式改革。在兵制方面,吴起将原来的强制兵制改为常备军制。简单来说,吴起变法前,魏国基本没有军事占领,战前暂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

但到了吴起末年,吴起把魏的军队职业化了。吴起变法后,魏兵成为一种职业。既然是职业,自然要常年当兵,有一定的要求。已经没必要再像以前那样做人了。另外,既然是职业,自然要付出。而且打胜仗后会给更多奖励。

因此,魏国的军队很快变得更加正规和专业。但从这一点来看,魏的军队早已超过其他国家。另外,吴起在选兵的时候设置了很多要求。据史书记载,要想成为魏国的士兵,首先需要极其强壮。在穿上全套盔甲的基础上,可以拉开十二石以上的弩。而且还需要在持有装甲武器和口粮的情况下,在半天之内前进一百多英里。

据后来的历史学家估计,这套设备在当时的魏武祖时,所有的都加在一起,重达近百斤。背着一百斤,半天要走一百里。这样的人,在今天,估计够特种部队用了。

当时吴起就是按照这个标准选的。经过吴起的选拔,只有几万人符合魏的要求。

正是靠着这几万人,吴起形成了所谓的“魏武祖”。

除了军事制度,吴起还在作战方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原来春秋时期中原诸侯打仗,主要靠车战。简单来说就是用马拉车,然后人站在车里打。在春秋时期,汽车的数量直接标志着国家的国力。

但是经过吴起的改革,魏国的这支军队完全放弃了以前的车战,转而以重步兵作战。这样一来,魏的重装步兵在面对他国军队的战车时,更加灵活,单兵作战能力更强。

最重要的是,相比其他国家,魏兵有孤注一掷的理由。

其他国家的士兵来打仗只是为了尽自己的责任,赢了对他们没有好处。但魏不同。魏兵胜了,就给真金白银。这样一来,魏战场上的士兵,自然是人人拼命。

所以经过吴起的改革,魏国的军队很快强大起来。那么接下来,吴奇材就要创造这么夸张的记录了。以五万魏武祖,杀了秦国传统精英五十万。

当然,如此强大的魏武祖也不是没有弊端。最大的缺点就是养这种军队太贵了。当时变法后的魏国被认为是战国七雄中最富有的国家。即便如此,魏也只能负担数万魏武祖。而且魏为了养活这支军队,基本已经到了锅里卖铁的地步。

那么,为什么这么厉害的魏武祖后来消失了呢?后来为什么不能重建?

这是关于魏以后的历史。

随着魏武祖的培养,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当时七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独打败魏。另外,魏国刚刚瓜分了晋国,韩、赵两国形成了三国同盟。在三国同盟的加持下,当时几乎没有国家敢单独与魏抗衡。

结果,魏国渐行渐远。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魏开始四处树敌。西有秦国,东有齐国,南有楚国的战争。魏的疆域在四战之地。单独打一个国家,魏一定会赢,甚至完全吞并。但是同时在多个方向作战,魏国再强,也不可能同时拿下所有国家。

更重要的是,后来因为吴起的贡献太大,引起了王维的怀疑。后来吴起不得不离开魏国,转投楚国。吴起走后,魏失去了一个最懂打仗的人。虽然魏武祖的老底子还在,但是吴起走后,魏武祖基本上是吃老本的状态。与此同时,吴起到达楚国对岸后,楚国的军队又迅速崛起,逐渐能够与魏国正面对抗。

此外,在死后,在他的儿子的时代结束时,魏开始与韩和赵闹翻。三大家族闹翻的原因有很多,但无论如何,原本是一国的三大家族是天然的盟友。现在,没有了魏国背后的三晋联盟做后盾,同时,魏国的国力也自然被逐渐消耗殆尽。

在魏武侯统治时期,魏国可以吃到以前改革的红利,可以躺着谋生。但是当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在位时,情况就不同了。到了,其他国家看到了魏国的一面,通过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纷纷开始学习魏国的变法。此后,其他国家逐渐在政治改革方面取得成功,并开始改革其军事制度。

因此,到了时期,魏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制度优势并不是很大。而叱咤风云的魏武祖,吃了这么多年的亏,还是有根基的,但对他国军队的优势已经逐渐消失。

于是,到了统治的中后期,魏惠王重用庞涓为魏将军。其实庞涓是个很有能力的将军,但是和吴起比,差太远了。后来,在魏国和齐国的战争中,魏国两次被齐国打败。一个是桂陵之战,一个是马岭之战。

这两场战争,对于强大的魏武祖来说,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尤其是马陵之战,魏国的魏武祖精锐几乎全军覆没。

原则上,既然魏武祖可以先于魏组建,那么马岭之战之后,即使魏武祖的精锐全军覆没,只要按照吴起当年的方法,难道就不能再培养一批吗?

没那么容易。

火车魏武祖。这有点像造船。比如吴起就是造船的人。他之所以能造出这艘船,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造船的每一个细节,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魏国有钱用武器制造这艘船“魏武祖”。

吴起走后,魏国没有人会造船,最多只会修船。所以吴起虽然后来走了,但是魏武祖的老底子还在。这艘船怎么了?换零件就行了。这件事,当时的魏国将军都能做到。

但马岭之战后,该船被齐国全灭。此时魏国要重建魏武祖,无异于重修一艘船。还有施工和维修的难度,那就大不一样了。当时魏国没有人知道如何像吴起那样建立整个魏武祖。

说白了,吴起是真正的人才。魏当时没有这样的人才。

另外,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魏没钱。

吴起之所以能形成魏武祖,是因为魏国刚刚变法成功,国家有钱。有了足够的钱,我们就可以制造足够的武器装备,保持常备军。但马岭之战后,魏国并不像当时那样富裕。

没钱的原因有很多。首先,魏国经过连年战乱,国力消耗得很厉害,钱都花光了。其次,由于魏以前到处树敌,需要防备不同方向的不同敌人。因此,国防开支大幅增加。

另外,后来秦魏战争,魏失去了山西运城的斜池。界池是中国古代开发最早的盐矿。据说古代黄帝和炎帝为了这个盐矿而战。就前魏国而言,清池产盐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一个池塘可以养活半个魏武祖。

然而后来,这个解决方案池,以及其他原本属于魏的关键资源点,都被其他国家夺走了。没有这些资源,魏的货币产量瞬间暴跌,自然也就没钱了。没有钱,魏国想成立另一个魏武祖,自然是痴人说梦。

不说别的,光是几万人的武器和盔甲,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要造。对于当时的魏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

所以马陵之战后,魏国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的魏武祖,只能恢复春秋时期的军制,继续让大家自愿参军。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魏军的战斗力不增反减。这就是为什么战国后期,魏国还能形成二三十万大军,而在秦国面前,连一个回合都走不了。

因为当时的魏国军队已经不是当时的魏武祖了。

如果战国末期,魏国还能拿出二十到三十万魏武祖,那么魏国不仅不会灭亡,说不定还能把秦国推回去。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87689.html

最新回复(0)